富强稳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强安宁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2004年,浙江省委高瞻远瞩地谋划实施平安浙江建设战略,开创了全省平安中国建设先河。
20年来,浙江把平安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推进,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的道路。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倍的同时,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位居全国前列。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成为始终如一的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从“保一地平安”到“促长治久安”,融入平安中国伟大实践,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两个奇迹”的生动注脚。
“两个报告”一直在我的案头、心里
江南春色初现,之江大地勃发勃勃生机。地处杭州湾V型转折点的钱塘新区,是浙江首个、杭州唯一的省级新区,也是杭州融入长三角的主战场和平台。2023年,钱塘新区投资增速、规模位居全省第一,制造业投资总额位居全省第一,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评价连续三年跻身全国前十。“我们一手抓经济报告,一手抓安全报告,20年来,这两份报告一直摆在我们的案头、记在我们的心里。就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我们也时刻分析社会形势。”钱塘新区党工委书记金成涛说,有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才有蓬勃的发展经济。
浙江省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每月都会收到两份报告。“安全报告”罗列了群众最关心、影响安全感的指标,不少地方还用不同颜色标注了“良好”、“不到位”、“需尽快解决的突出问题”等各类信息,这份反映情况的“晴雨表”,就是社会治理的“责任清单”。
浙江省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魏忠强说,20年来,浙江走出了两条曲线,一条是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逐年提升的“上升线”,一条是各类案件数量持续下降的“下降线”。据统计,浙江省刑事案件总数由2004年的50.9万余件下降到2023年的23.9万余件,连续7年实现现行命案全部破获。社会稳定更具韧性,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4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2万亿元。发展和安全实现动态平衡、相得益彰。
浩瀚的东海,一群“瀛洲红帆”调解船活跃在海上。在中国最大渔场所在地舟山群岛,人民调解助力打造“平安渔场”。2017年以来,“红帆”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581起,调解成功率100%。“红帆”也是海上互助救援机制的主力军,截至目前,红帆队共开展救灾行动423次,组织安全生产自查88次。2022年9月,一艘船舶在海上遇险。接到协助救援的命令后,“浙岱渔11492”船长沈华忠立即放弃工作,逆流而上前往事发海域,成功救出“浙盛渔05119”轮落水船员16名。
浙江作为市场沃土,大量外商、创业者活跃在新经济、新业态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洋大叔”主动参与基层治理。杭州市萧山区钱江世纪城派出所就成立了12人的国际志愿服务队,与民警联手调解矛盾,既保安全,又促发展。
“群众的‘忧患’就是党员干部的‘忧患’,只有把平安稳定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结合起来,才能有今天浙江人人都有的安全感。”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魏明说。
浙江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年来,平安浙江建设展现出强劲的实践生命力、强大的变革重塑能力、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八八战略”引领浙江精彩转型的生动体现。
坚持大和平理念 坚守人民主体地位
作为一名拥有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高茶妹活跃在绍兴市越城区书法界的各个角落,带领着一支由热心退休人员组成的“台门义警”队伍,调解“家庭纠纷”,排查安全隐患。
浮山派出所辖区内,类似的“义警”队伍有10支,共计2000余人。警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我们深深感受到,警力是有限的,而公力是无限的。”浮山派出所所长杨光建说。
“平安浙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广义“安全”,构建了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产安全、群众安全、生态安全、人民安乐在内的“大安全”建设体系。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动员、组织、凝聚人民群众,是平安建设最广泛、最可靠的力量源泉。
据统计,浙江目前有平安志愿者队伍3.5万余支、230余万人,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7个;全省共有群防群控人员200.7万人,安全巡逻志愿者124.2万人,专兼职网格员95.5万人。
宁波市鄞州区打造线上线下阵地集群,建成“银河”协同治理阵地、和平志愿者联合会,培育“老潘警务调解中心”“文娟工作室”“宋姐工作室”等品牌,开发“指尖移动调解室”“轻微刑事案件化解”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群众线上预约、系统自动派单、线下就近调解”新模式,化解一批重大复杂矛盾纠纷。2023年社会组织参与化解矛盾纠纷2万余件,全区矛盾化解率提升至96%,诉前纠纷化解率提升至89.21%。“春风化雨”信访志愿者行动参与接待来访群众3000余批,实现重复信访率全省最低。
平安建设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重要平台,浙江提出“平安不平安,人民群众说了算”,把人民群众满意程度作为第一标准,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急人民所急、急人民所急,推动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全。
浙江省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建立了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学生伤害纠纷人民调解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全省80%的大中小学建成4A级以上“平安校园”。共有8万余名师生的浙江大学,近日结合校内外资源,成立平安校园建设基金和“平安校园工作室”。浙江大学保卫处处长蔡权表示,学校通过完善多渠道诉求表达和维权,建立多圈层矛盾发现调解队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格局。
丽水市缙云县是浙江省26个山区县之一。远离县城的山村社区应急响应能力一直是短板,县医院派车到最偏远的山村,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缙云把医疗急救服务体系建设视为民生问题,成立了120指挥中心,统筹协调全县急救资源。2022年投入运行后,将大大提升群众安全感。该中心负责人陶雄伟说,中心开放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智能巡逻车等急救资源,山区急救响应时间平均由40分钟缩短到13分钟,力争实现“病人上车、进医院”。
针对“食品安全”,浙江各级检察机关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2023年依法追诉769人,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89件,同比增长31.90%、45.36%;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推出助企惠民“十件实事”,推动2024年底实现对6万余批次群众免费食品检测服务。
深化科学治理融入高水平平安中国建设
平安建设20年,是一条从“小平安”到“大平安”、从管理到治理、从治标到治本不断演进的道路。浙江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特殊治理,正确处理维权与维稳、活力治理与刚性治理的关系,把自治治理、法治治理、道德治理、智慧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平安建设现代化水平。
夜里,在杭州滨江区宝龙城市广场的数据智能展台,执勤民警收到“异常”情况推送通知,立即采取应对措施。依托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传输数据,结合地面常规巡逻和人工巡查,安全隐患能在最短时间内被一线智能作战部队发现并处置。“通过积极践行‘预防警务’,我们要在‘无感’中构建安全感。”杭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说。
科技创新、智慧赋能持续助力数字社会治理。2021年以来,浙江公安深化“公安大脑”建设,以技术、机制、制度驱动推动数字化变革。杭州亚运会期间,“智慧、无感、动态、和谐”的安保新模式,展现“数字城市”魅力。在“公安大脑”助力下,杭州全长142公里的亚运数字专用道将根据赛事车辆速度、密度等实现“专道专用、社会借用”,高效协同赛事和城市交通。
浙江正在不断迭代以安全基础工作、社会风险辨识管控、执法司法、监管制约、服务保障为核心,以全域数字法院、数字检察院、“公安大脑”、数字国安、数字司法行政等为支撑的数字法治体系框架,驱动安全与法治协同推进,实现新跨越。
在深化科学治理过程中,浙江司法质量效率指标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底,浙江连续7年侦破全部在案命案,案件数量连续20年下降;近3年,浙江推进少捕、慎诉慎留,审前羁押率低于全国水平;2023年,浙江全省法院收案121.8万件,比2017年减少49.2万件,连续6年稳步下降。宁波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王顺达说,20年来,平安建设与各项事业统筹推进、同步推进,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的理念已深入政法干警心中。
平安浙江建设20年来,浙江各地党政干部普遍认为,平安建设做得越扎实、越彻底,浙江发展就越有底气、越有信心。余姚市委书记付桂荣表示,一个地方促发展、保平安,就要打造一流法制营商环境,提高平安建设法制化、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用新安全格局保发展新格局。
作为民生福祉的基本要求、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今天的平安建设仍需在更广阔的维度上不断探索,在应对非传统风险、新的甚至是未知的挑战中不断完善。近年来,浙江围绕经营主体和企业家的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保障。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浙江严惩侵害民营企业权益犯罪,起诉妨害公司经营秩序、扰乱市场秩序等犯罪3709人,同比增长48.06%;同时,对涉案企业开展深入合规改革行动,积极探索在重大复杂案件、重点企业、涉外企业案件中的运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钱江大水奔腾,浙江平安建设的探索,正汇入平安中国宏伟实践的汪洋大海。
浙江省委表示,下一步,浙江将建设高水平平安中国示范区,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持续推进“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建设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坚强安全保障。(记者吴焕清方一波马建吴帅帅)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