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月时间,智谱将正式进入IPO冲刺期。
按照安排,智谱计划在2025年10月结束辅导工作,那个时候,这家估值最高的AI独角兽企业也将加速推进上市流程。
上个月曾有消息透露智谱正研究在香港和内地两地挂牌的可能性,自四月公布上市意向以来,这家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企业还成功进行了新一轮资金募集,并且推出了新一代的模型产品,这些都是其重要的战略部署步骤。
但智谱的上市之路并非只有 “加速” 这一个关键词。
虎嗅得到消息,实际上近半年来,智谱公司一直在进行内部变革。自从智谱前运营副总裁张帆离开后,这家企业的组织结构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动,调整前,智谱内部职责划分清晰:张鹏带领的团队有20名成员,专注于政府端业务;张帆领导的团队由50人组成,负责商业端业务。调整之后,原张帆团队成员的动向出现显著转变,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人,不论主动争取还是被动调派,最终都归属到了张鹏管理的那个部门。
对此,虎嗅向智谱方面求证,截至发稿,对方未予置评。
从表面上看,智谱依旧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是一家带有浓厚清华背景的大型模型公司。但近半年来,智谱内部已经不知不觉完成了一次根本性的转型。然而,这些剧烈的变动并非突然发生。据接近智谱的行业消息人士向虎嗅透露,张帆的离职更像是内部调整的最终体现。智谱内部一系列变革的基调,早在2024年底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诸多现象显示,在内部构造和经营策略方面,智谱正在打破旧有格局,经历一场彻底的转型。
智谱的显著身份就是“国家队”和“清华系”,这个认知一直持续至今。2024年9月,中关村科学城公司向智谱注入资金,使智谱成为AI六小龙中最早得到国家层面资本支持的成员。不过,自2025年起步,或者更确切地讲,自从DeepSeek在国内大模型领域引发热潮之后,智谱与国有资本结合的步伐显著提速。
2025年3月份,这家公司接连在杭州、成都、珠海三座城市成功获得融资;在提交上市辅导备案后的两个月零十天,又得到浦东创投集团和张江集团的共同投资,金额达十亿元,属于战略性质;到目前为止,智谱公司已经在北京、杭州、成都、珠海、上海这五个城市拥有了国资背景,作为“国家队”成员的特征更加明显。
时间融资轮次投资方融资金额
2024年6月
Prosperity7 Ventures, 光速光合, 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
30亿美元
2024年9月
高瓴创投是一家投资机构,华策影视是影视制作公司,好未来战略投资部负责投资业务,腾讯投资进行资本运作,顺为资本是风险投资公司,红杉中国也是知名投资机构,蚂蚁集团是金融科技公司,中关村科学城是科技创新区域
200亿元
2024年12月
D+
信科资本是一家投资机构,联融志道也是,君联资本更是如此,招商局创投亦然,云晖资本同理,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也属于这个范畴。
30亿元
2025年3月3日
杭州城投、上城资本
超10亿元
2025年3月13日
E+
华发集团(珠海)
5亿元
2025年3月
战略融资
成都高新区
3亿元
2025年4月
战略融资
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
2亿元
2025年7月
战略融资
张江集团、浦东创投集团
10亿元
智谱获国资融资汇总
预计智谱的首次公开募股过程会相当顺畅,这一点几乎不受其基础模型是否处于顶尖行列的影响,换言之,即便DeepSeek实力再出众,也无法阻碍智谱的上市步伐,一位资深行业专家向虎嗅透露了这一观点。
虎嗅在过去六个月里,反复同智谱公司内外相关人员交谈,想要弄清楚智谱在2024年底至2025年9月期间,组织内部发生了哪些重大调整。在正式举行首次公开募股仪式之前,智谱当前最需要处理哪些关键事务?它又可能遭遇什么样的困难与风险?
智谱变得更聚焦了
虎嗅得到消息,今年上半年期间,智谱核心管理层有两名成员经历了工作变动,其中一位是早有媒体披露过的智谱前运营总监张帆。智谱相关人士表示,“张帆已经离开公司,转而创业,这个情况公司内部早已知情。”另一位变动人员是2023年下半年加入智谱担任首席生态官的刘江,他之前还担任过智源研究院副院长职务。“刘江的离职要早于张帆”,有接近智谱方面人士透露。

最近半年来,人员调整几乎成了人工智能领域备受瞩目的一大事件,特别是高层领导以及联合创始人级别人士的变动情况。就连准备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智谱,也受到影响未能幸免。不过,从这些人员调整现象中,可以洞察出智谱在2025年所经历的重要转变。
张帆的离去,可以说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智谱内部进行深度调整的必然产物。
智谱公司里,张鹏担任首席执行官,张帆担任原首席运营官,两人过去分工明确,一起负责公司的商业拓展工作。张鹏主要负责面向政府的企业业务,张帆则专注于面向企业的业务领域。
据消息人士向虎嗅讲述,张鹏领导的政务板块,包含政府、国防、国企及金融等主要板块,而张帆掌管的商业板块,则开辟了两条路径,一条是按行业划分,涉及金融、制造、文娱、教育等主要领域,另一条是按区域划分,将全国分为北方区(北京)、东方区(上海、杭州)、南方区(深圳、珠海)和西南区(成都)。
从外表来看,面向企业的业务领域看似范围更宽广,然而实际的人员效率却非常不理想。一位了解情况的人士对虎嗅透露,整个面向企业的业务部门大约有五十名销售人员,但他们的业绩表现远远不如张鹏负责的政府端业务。就商业营收而言,智谱的政府端营收要明显超过企业端营收。
张帆离开公司后,智谱的面向企业的业务现在由张鹏负责。有了解智谱情况的人说,智谱正在计划把政府机构和企业的资源彻底合并。这正是智谱最近进行多项重大变革的根本原因。虎嗅向智谱核实此事,等到文章发表时,他们还没有回应。
具体来说,智谱的长远规划,是要把核心B端伙伴牵涉到的G端业务也整合进来。比如,某个公司既是智谱的老客户,又和不少国有单位关系密切,智谱要想有效获取这些潜在的G端资源,就必须把B端和G端的力量紧密结合,共同发展。
有知情者向虎嗅讲述,随着张帆的离职,公司当时正与一家顶尖新能源汽车企业商讨合作事宜,而部门间的整合重组,正是为了促成此类紧密协作做准备。
回顾2025年前半段,"AI六小龙"的整体动向暴露了一个无情的事实:那些以往过于倚重B端单一变现模式的公司,其发展余地正遭到迅速挤压。在遭遇困境时,策略上的修正乃至根本性变革,已经变成产业普遍采取的措施。这种变化所导致的人员变动,正是企业蜕变过程中必然经历的磨难的表现。
行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策略性变动变得十分普遍。在这个阶段,人员调整很大程度上是组织架构与战略方向相互适应的产物。一位在大型模型领域经验丰富的猎头对虎嗅透露了这一情况。
智谱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府端商业运作模式,这是其他人工智能独角兽所不具备的。尽管如此,面对当前整体市场压力,智谱也必须进行精简和调整,将注意力集中到关键业务上,这是它无法推卸的责任。
智谱费尽心思做“瘦身”
组织架构的调整仅是智谱“瘦身”的第一步。
智谱正积极筹备首次公开募股,同时会实施更为深入的优化调整,这种优化并非指削减大量员工,至少现阶段智谱没有这样的打算,而是对业务运营方式加以精简和改进。
智谱力求挣脱前辈AI公司陷入的代工困境,其商业思路正转为注重核心服务。
智谱绝不能变成新一代人工智能业务承包方,一位与智谱紧密协作的公司高层对虎嗅透露。这一看法源于惨痛的失败经历。前代人工智能四强陷入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困境,甚至因为收款时间太长引发了资金周转困难。
有接近智谱的人员向虎嗅透露,智谱的业务主要面向政府与企业,为防止承担过重的交付任务而重蹈某些AI企业覆辙,智谱正竭力寻找减轻交付负担的途径,例如把交付任务委托给本地合作机构处理。
具体来说,它的商业运作模式在于把大量人工开销分摊给地方上的合作机构,以此提高自身的利润率水平。据接近智谱的知情合作方人士讲,该公司仅派驻了少数几位算法专家,其余的实施人员团队基本都来自合作单位。
不过,这些只是针对中大型客户采用的简化服务方式;对于小型公司,智谱又实施了更深层次的调整,即在创立后的第六个年头,终于启动了规范化进程。
今年前半段推出的CoCo智能助手,担当起轻部署的关键角色。例如它的“快速打包流程”选项,能够将公文撰写、经济数据解析等常规工作整合为规范的“微型服务”,显著减少了公司的使用开销。
CoCo智能体明白智谱希望改变工作方式的意愿,但一个核心难点是,统一要求和个性化需求之间本身就存在冲突。
这其中的缘由在于,智谱之所以寻求轻交付的路径,不只是为了削减利润率,更根本的原因是为了维护其内在的估值体系。倘若重交付的收入占比过大,将会对其当前的价值评估体系造成显著的冲击。
尽管竭力进行“精简”,智谱当下依然存在诸多不连贯之处。无论涉及大规模交付还是小规模交付,又或者是个性化服务与标准化服务,智谱都难以让客户更便捷地选用功能模块。这体现在业务操作层面,即在基础模型构建方面,智谱缺少一个实用的“操作台”,也就是能够有效运行模型的MaaS平台。
智谱内部自2023年起便构思并推出了MaaS平台,然而在公司内部,该平台并未获得足够重视。进入2025年上半年,据接近智谱的人员透露,该公司今年的工作重心将大幅度转向MaaS(模型即服务)。
战略优先级重置
战略核心点完全移到MaaS上,这既是智谱对内部进行的改进,也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各种考验。
设想一下,智谱的产业布局里,已经包含了硅基流动这样的MaaS服务商。智谱于2024年7月曾对硅基流动进行过投资。即便如此,智谱依然决定自行开展MaaS业务,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智谱大模型与企业部署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企业若要运用大模型,就必须借助智谱提供的MaaS平台。该平台能够确保上层应用与大模型之间顺利对接,从而达成功能的无缝整合。
自身是否具备MaaS平台,以及MaaS业务进展情况,均对智谱后续行动产生显著作用。毕竟,这也是防止其他巨头与智谱产生距离的重要环节。以阿里云为例,其MaaS平台实力明显优于智谱。
缺乏自主MaaS能力的模型企业,最终会被大型企业控制。接近智谱的合作伙伴向虎嗅表示,虽然基础模型使用了智谱GLM-4,但处理复杂数据清洗等任务时,必须借助其他MaaS平台。平台之间的不兼容,会造成上层应用数据错误。
智谱正朝着上市的目标前进,它必须展示出自身可以提供完善的方案,这个方案要能覆盖从模型开发到服务最终完成的全部环节,并且要让人们认可这套流程所包含的整体价值。
从外部竞争层面来看,作为基础模型供应商,依据模型性能排序,DeepSeek当之无愧是顶尖企业。然而从商业运营模式角度分析,采用DeepSeek技术的公司与运用智谱技术的公司之间,关联性并不强。
然而智谱目前的状况令人担忧,由于对其生存形成直接挑战的,正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这类大型网络企业
从技术实力,还是从服务水准考量,领先企业都更为突出。这让即便拥有清华背景的智谱,也感到难以应对。这一点从项目中标数额就能看出端倪:当领先企业的大型模型项目中标金额达到千万层级时,智谱的平均中标金额却只有数百万。
这可以解释为智谱今年为何全力以赴投入MaaS领域的原因之一。毕竟,对于智谱来说,在寻求上市的过程中,深入发展MaaS不仅可以帮助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还可能成为其发展的核心基础。
结语
智谱近期推行的多项调整,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中独角兽企业如何在技术追求与市场运作之间寻求协调。
其一,作为国内当前市值最大的AI模型独角兽,其技术追求在于让自身模型实质性地跻身顶尖行列,并且依靠市场与用户的选择来检验价值;然而,实际情况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家AI模型独角兽成功探索出成熟的变现模式。
有位大型模型独角兽公司的负责人对虎嗅讲过,当前大型模型的竞争领域极其无情,部分合作项目的报价被压到十万元级别,这样的价格根本不足以补偿研究投入的开销。
当前故事脉络中,实际上众多大型模型独角兽企业都已变更发展方针,并且各自在探寻独特的领域方向。智谱所选定的领域方向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此时看来,更像是意图“先维持生存直至正式揭晓的那一刻”。
组织结构的变动,商业模式的精简,战略焦点的转向MaaS,这些决策都体现了产业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这种现实层面的让步,也可以理解为:减少对B端市场全方位的覆盖,是为了维护G端领域的稳固优势;将交付环节交给合作方,是为了摆脱前代人工智能“四小龙”带来的资金周转困境;投资MaaS平台,是意图在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巨头的竞争压力下,重新掌握“从模型构建到服务提供”的主动权。
不过,此次变动也引出了新的困惑:G端业务的紧密联系是否还能推动技术进步?在简化交付流程中,怎样确保服务品质不下降?随着MaaS变为竞争焦点,起步较晚的智谱能否赶上那些早已领先的大型企业?
这些疑问没有固定答案,需要智谱在后续的“下半场”里亲自给出回应。它的回应,最终会成为后来者的参考依据。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