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谭志娟 北京报道
要素资源优化组合是打造优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也是促成国家整体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关键环节。最近一次的国务院核心会议,决定在部分区域开展要素资源优化组合的全面改革尝试,同时针对“增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出具体安排。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在《中国经营报》记者的采访中谈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强调要实现土地要素的集约化高效配置,这是重要举措,目的是充分运用土地要素的价值,尤其依托统一大市场的体系,对土地要素进行合理调配,并提升其流转效率,从而为国内经济循环提供助力。
打通统一大市场“关键堵点”
经济进步的关键驱动力,在于要素市场的有效运作,其运作效能直接影响着发展成果的水平。现实层面,我国经济当前遭遇的恶性竞争、资源运用不当等情况,其根本原因在于要素间的流通受到阻碍,分配过程不够合理。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将要素市场化改革视为关键环节,作为建立高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必要步骤,关键是要清除制度层面的阻碍,确保市场在资源分配中发挥主导作用。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郭丽岩向记者透露,在部分国内区域推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综合改革试验,是全面深化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改革行动。这项工作以既定目标为依据,以解决实际困难为出发点,支持各地根据自身情况实施多样化尝试,特别是在创新资源调配模式、新兴行业资源供给等层面勇于突破,经由实践形成能够借鉴、易于应用的成果,为全国要素市场体系的健全提供有力保障。
土地是各项事业开展的根本支撑,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议特别指出,要促进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土地不仅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设施建设的平台,更是人口聚集的场所。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影响着其他资源如资本、人力、技术等的流向和利用效果。它是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的核心环节,对于市场发展至关重要。

严跃进指出,实际操作中土地要素配置存在不少难题:地区分割造成土地指标难以跨区域调整,经济发达地区“地少钱多”限制了产业发展,欠发达地区“地多空置”导致资源闲置;城乡二元格局使农村土地和城市土地市场分离,农村土地价值难以完全实现;新增土地供应不足与现有土地活化不力同时存在,进一步加重了资源配置不当。解决这些关键问题,核心是要借助商业机制来消除政府设置的障碍,从而做到土地分配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规划。
以试点突破推进改革
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终极目的,在于改进资源分配,从而为产业升级提供动力。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会从减少开销、加强配合两个层面,给产业进步带来新的生机。
在减少土地使用开支方面,由于整体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管理程序会变得更为方便快捷。根据各地实施情况,已经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尝试:深圳前海借助“灵活使用期限搭配租赁优先”的土地分配方法,大幅提高了土地开发比率达到2.0,招徕了沃尔玛山姆专卖店及其他国际公司入驻,证明了土地供应方式改革对行业集中度的促进效果。
依照整体市场的规范,相关手续会变得更为顺畅,特别是能够同其他系统,诸如房产注册、税务管理等实现对接,切实推动审批等环节的快速化,这是严跃进所阐述的观点。
这些做法有力地表明,土地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用,可以解除行政区划对物资流动的限制,推动生产要素向效益更佳的区域集中,从而构建起全国性的资源合理分布模式。
严跃进提议,往后需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土地指标交易市场,并且要健全那些闲置土地的退出流程。
推动产业协作,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调配会促使土地向关键性新兴行业和高级制造业汇聚,进而促成全国性产业环节分布体系的建立。长三角区域和大湾区所实践的“飞地经济”形式,就是典型范例——优势地区与后发地区联手开发土地,能够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并构建起全国范围的产业环节联合体系。
这些事例证明,土地资源市场化变革是助力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步骤。深入实施土地资源市场化变革,能够优化土地资源分配,促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为整体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