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河南,可了解华夏。河南电视台图文网络平台夏季特别推出“#在豫遇见名流・同访中原”系列报道,引领观众穿越古今,发掘历史人物在河南留下的宝贵足迹。现在,让我们一同进入张衡的领域,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预备好,精彩马上开始!
[id_311053664]
张衡生于公元78年,卒于139年,名平子,籍贯南阳郡西鄂县,即今日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他活跃于东汉时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创造者、地理学者以及文学家。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在1964年10月9日发现了一颗小行星,1977年该发现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的确认,这颗星体被命名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正式的公布信息出现在1978年8月,它拥有国际永久编号1802,这是中国民众第一次发现并冠名的小行星。
张衡环形山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于1970年正式命名,该环形山坐落于月球背面的北半球,旨在纪念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此命名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为彰显文化多样性而特别选择的中国科学家案例之一。
这项延续久远的赞誉,源自全球的推崇,归属于一位源自中原的东汉通才——张衡。
[id_2034876239]
他并非科班出身,却取得了令全球天文界都赞叹的成就;他不仅擅长创造,还精通写作、精于计算、通晓方舆,甚至是一位品行端正的官员。
张衡堪称当代复合型人才先驱,这位文科背景的“业余研究者”,怎样成长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巨匠?现在,让我们探寻张衡的多元角色,理解他融汇文理、贯通天地的人生经历!
[id_2049628999]
官员:清廉务实,心系苍生
张衡的家族背景是他重要的资本。他的祖辈曾是东汉初年蜀郡的长官张堪。张衡来自南阳地区,那里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的出生地。南阳家族构成了东汉早期政权的核心力量。张堪与光武帝早有交情,在两汉交替的动荡年代,张堪选择投靠光武帝,并因此得到重用。
张衡诞生于建初三年,即公元78年,自幼勤奋好学,少年就能撰写文章,还跟随家人四处行走,因而见识颇为广博。后来前往洛阳,进入当时首屈一指的太学进修,专攻经学,期间受教于众多儒学权威,同时也在京城求学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学友。
洛阳太学汇聚了海内外的众多学者,张衡却通过自身的勤奋和坚韧脱颖而出,他的学识远非同侪所能及,却始终保持着谦逊沉稳,对权位财富并不热衷,因此也减少了汲营钻营的行为。
得益于家庭的支持,他无需像常人那样追逐名利、操劳谋生,而是始终投身于个人钟情的领域,实践心之所向。
东汉汉和帝永元时期,也就是从公元89年至105年那段日子,张衡获得了孝廉的推荐,这相当于当时的国家重点选拔人才,他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张衡在得到孝廉的任命之后,多次接到三公府的征召通知,然而他却始终没有应召前往就职。
东汉期间,三公具体是指司徒、太尉和司空,他们分别负责国家行政事务、军事指挥以及监察工作,在当时的官员体系中地位最为显赫。能够在三公的官署任职,意味着从政之路起点极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这无疑是许多年轻读书人心中的理想选择,然而张衡对此毫不在意,对于追求官职并没有什么热情。
张衡与南阳太守鲍德交谈甚为融洽,因而应允担任南阳主簿,负责处理相关文书事务。他看重的是彼此心意相通和灵魂上的高度一致,而非功名利禄。当鲍德后来调往京城任职时,张衡也随即提交了辞呈。
邓太后执政期间,她的兄长邓骘屡次邀请张衡,希望他到将军府工作,但张衡始终没有接受,后来邓太后指示专门负责征召人才的公车署特别聘请张衡,因为这是东汉朝廷发出的正式征召,张衡因此无法推辞,最终担任了郎中一职,此后朝廷逐渐认识到他在占卜方面的专长。
元初二年,张衡得到提拔,担任太史令一职,负责掌管天文观测、星象推算、历法制定以及典籍整理等事务。对于热衷于谋求功绩的官员而言,太史令这个官职并不算理想,因为它很难有机会取得突出成就而得到皇帝的赏识。然而张衡却对此感到非常满足,他利用这一职位的有利条件,得以更加深入地探究天文地理的奥秘。
东汉那段时间,国家内部问题不断,外部也面临诸多挑战,朝廷之中外戚和宦官为了权力互相倾轧,但张衡在担任太史令期间,选择在职位上保持低调,谨慎行事,保全自身,同时为中国的天文地理学领域产生了许多重要影响。
汉顺帝登基之后,纠正了安帝年间的诸多不公判决,同时委派张衡担任侍中职务。张衡由此得以从科研工作中抽身,并且显著发挥了自己的从政能力。
郑州中原福塔景区内的河南名人塑像 张衡
他向皇帝呈递了《请求禁止图谶之书》,明确揭露了东汉时期盛行的图谶学说纯属欺诈手段;又针对宦官群体,提交了《陈述政事之疏》批判宦官独揽大权,但遗憾的是这两份奏章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连续两次上疏的失败,导致张衡在朝廷中处境艰难。不久之后,他被调离京城,出任河间相的官职。
河间是刘政受封的属地,刘政纵情享乐,导致河间在他管理下变得极不正常,权贵肆无忌惮,官吏营私舞弊,各种乱象丛生,社会秩序严重失序,民不聊生,此时张衡已年过六十,但他没有选择漠视,而是利用自己的经验,积极介入,惩治不法之徒,削弱权贵势力,最终使河间的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在他身上实现了完美统一。
02
天文学家:洞悉宇宙的守望者
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在西边,能够自动转动的浑象直到16世纪才问世,它能直观地展示天体运行的情况。
一台浑天仪安在室内,另一台则放在观测台“灵台”上。浑天仪用铜制成,是个中空的球体,直径大概五尺,球面上刻着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黄道和赤道;天球部分显露在地平圈外,部分隐藏在地平圈内,天轴由子午圈支撑,天球能够绕着天轴自行转动,与真实的天体运动相符,可以预测天体的运行轨迹。它的外部装有地平环、赤道环和子午环,内部还设置了四游环。
浑天仪于18世纪在西方的仿制品
浑天仪每日围绕中心轴匀速转动一圈,依靠滴水驱动,与漏刻装置相接,水持续稳定地注入刻漏的水斗内。水斗起初保持静止状态,当注入水量达到特定程度时,其重量便会超过浑天仪和齿轮系统的阻碍力,凸起的部件促使齿轮移动一个齿位,随即顶住下一个齿位重新停止,经由齿轮传递作用让浑天仪逐步转动。
张衡倡导浑天学说,认为天空呈球形,类似于鸡蛋,天空如同蛋壳,大地如同蛋黄,天空将大地包裹在内,大地是平坦的,周围环绕着水域,大地漂浮在水面上,为此,他撰写了《灵宪》,该著作可视为当时较为先进的天文学论述文献。
中国古代东汉张衡浑天仪雕塑
他强调宇宙没有边界,确认时间与空间无边无际,倡导以“气”作为世界本源,个体由原始能量构成,类似水结成冰,离世后能量消散,如同冰化成水,回归到能量本源,与自然融为一体。
公元132年,张衡研制出全球首个测定地震的仪器,名为“候风地动仪”,这件作品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创造。它看起来像一个大陶罐,从中间切开来看,直径有八尺宽,罐子里面正中央放着一根很沉的柱子,叫做“都柱”,能够向四面八方歪斜或晃动;陶罐外面的八个方位上,每个方位都装有一个龙头,龙头下面各蹲着一只蛤蟆,蛤蟆张开嘴巴对着龙头,每条龙嘴里都含着一颗铜珠,当都柱向某个方向歪斜的时候,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张开,铜珠掉下来,落入蛤蟆的嘴里。地震发生时,只有震源方向上的龙头张口,据此可知地震的方向。
地动仪复原示意图 河南博物院
134年陇西发生大地震,洛阳这边一点动静都没有,不过有个龙嘴突然掉下铜珠,接着就收到了陇西地震的消息,这才证明了这个仪器的准确性。所谓候风地动仪里的“候风”,其实是用来监测风向的,哪里发生了地震,哪个方向就会产生气流变化,通过这种风的变化就能探测到地震的发生。
候风地动仪在隋朝得以流传,北朝的信都芳和隋朝的临孝恭都曾对其进行研究,但到了唐代便不再存在了。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其技术水平在19世纪早期之前,要远超西方的水银地震仪,并且它是世界上最早能够测量地震方向的仪器。
在卫星和网络尚未普及的时代,他仅凭个人努力,使中国天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03
数学家:精算历法,推演乾坤
一千八百多年以前,源自河南南阳的读书人张衡,在处理公务的空档,尝试着推算了圆周率,没有先进的计算设备,没有微积分理论,就连演算用的纸张都相当匮乏,然而他竟然凭借着非凡的思维能力,为后代留下了一个持续了千年的数学难题。
张衡的数学名篇为《算罔论》,其书名就显露出玄妙难懂的气息。不过到了唐代,这部奇书已经湮没无闻,如今我们只能借助三国刘徽、南北朝祖暅等人的转述,才得以窥见其数学成就的点滴。

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在于对圆周率的推算,具体方法如下,他首先指出,立方体与其内切球的体积之比,为八比五,由此出发,他进一步推论出圆周率的数值,等于十的平方根,也就是大约三点一六二。
祖暅突然插言道:稍等,他其实算出的数值是七百三十六除以二百三十二约等于三点一七二四!早先的刘歆已经推算到三点一五四七……这可厉害了,难道比张衡的计算还要精确?学术界为此争论不休已有一千余年。另有研究者坚持认为资料在传抄过程中出现了差错,张衡实际推算的应是七百三十除以二百三十二约等于三点一四六六——若是这个数值成立,那他确实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上取得了极为突出的成就!
数字具体数值无关紧要,张衡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他完全没去测量圆形——而是从理论层面,借助数学方法“推演”!这种思考方式,简直超前得如同来自未来的人。他并非单纯计算,而是剖析宇宙运行的规律。他运用数学观测天象、勘探大地、制定历法、发明仪器……在他看来,数学既是哲学,也是艺术,更是揭示宇宙核心的钥匙。
04
发明家:巧思造物,惠泽千年
张衡是东汉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不仅担任官职撰写文章,还热衷于科技创新,其每一项发明都展现出远超当时水平的智慧。除了闻名遐迩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张衡还研制出了指南车、能够自动飞行的木雕以及精密的机械日历,并且对传统的漏刻装置进行了技术升级,因此被尊称为“木圣”。
指南车是一种双轮车辆,内部装有机械传动装置,无论在行进过程中怎样改变方向,车上的塑像始终朝向正南方向;张衡发明的指南车在东汉末年的战火中被摧毁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指南车(模型)
自飞木雕是一种木质的鸟类造物,具备翅膀结构,身体内部设置有机械装置,可以主动升空,张衡在《应间》一书中曾描述这种木雕能够飞翔:“木雕尚且可以独自飞翔”。李约瑟认为这种木雕依靠弹簧提供动力,并且配备有推动旋转翼片的推进部件。
张衡改进了漏刻计时装置,用虹吸管充当出水口,称作“玉虬”;增设了中间的平衡容器,有助于提升计时精度;受水壶的盖子上雕刻着小人形象,左手托着能随水位升降的标尺,右手则指向标尺上的读数。
这个名为“瑞轮蓂荚”的机械日历,其运作原理与浑天仪相似,都依赖水力驱动,能够指示月亮的形态变化,并计算朔望月的周期长度。它的名字由“瑞轮”和“蓂荚”两部分构成,“瑞轮”是月亮的别称,“蓂荚”则是传说中伴随月相变化的神奇植物。该装置通过水力驱动齿轮运转,其机械构造由木质叶轮和金属皂荚组成。在月初,每天会展开一片叶轮,到了十五时,叶轮会完全展开,从十六日开始,每天会收起一片叶轮,如果月份是小月,最后一片叶轮不会落下。
05
文学家:汉赋风华,文以载道
张衡自幼勤奋好学,年纪轻轻就能写出优秀的文章作品。他精通儒家典籍五经,同时对数学、天文学以及器械制造等领域也抱有浓厚兴趣,知识面十分宽广。与汉代许多文人士子相似,他青年时期最为热衷的文学体裁是辞赋,并且特别欣赏班固创作的《两都赋》。
古人重视博览群书与游历四方,不同于那些只埋首于故纸堆的寒门学子,张衡出身富裕之家,能够远行求学,从而拓展见识、丰富阅历。十六岁那年,他告别家乡南阳,前往三辅一带,也就是西汉的故都长安,开始他的游历之旅。
考察关中地区历史遗迹,引发怀念往昔的情愫,日常研读的史籍因而变得生动形象。此地博学之士辈出,张衡在长安求学期间,时常前往求教,收获颇丰。
张衡的《二京赋》属于早期佳作,在文学领域地位崇高,被称作“长篇典范”。这部作品旨在批评王侯公卿在安逸生活中过度浪费,张衡创作时借鉴了班固的《两都赋》,经过长达十年的精心构思和反复打磨。《西京赋》刻画了长安的地理形貌,描绘了宫室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城池的辽阔规模,记录了市集的兴盛景象,指出了商人的狡诈行为,描述了侠客的行事风格,叙述了苑囿中的狩猎活动,《东京赋》回顾了过往,从周朝、秦朝、西汉等多个朝代的帝王,歌颂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等。
《二京赋》篇幅虽然很长,可是它在汉赋里的体量最为庞大,司马相如曾经称赞说:赋家的胸怀,囊括了整个宇宙,概括了世间万物。《二京赋》的流传,让张衡声名远播,不只是因为它文辞华美,资料精准,还因为它打破了辞赋专门歌功颂德的陈规,开创了新的风气。
张衡创作了我国文学史上首篇描绘隐居田园乐趣的文章,名为《归田赋》,这同时也是汉代首篇较为完善的骈体赋作,以田园归隐为题材,歌颂了普通百姓的田园生活,山水风光令人心情舒畅,在汉赋作品中属于难得的短篇。
《归田赋》开启了后世描写隐逸情怀的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它描绘的自然风光充满愉悦与和谐,同时也启发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后世文章,被视为后世玄言诗的开创之作。
06
画家:星仪妙手,绘影传奇
张衡具备另一项艺术才能——绘画,技艺精湛。他与蔡邕并称,位列“东汉六大画家”首位。
他创作了《地形图》,这幅作品在后世广为流传,直至唐朝时期。唐朝时期,人们非常敬重张衡,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了一个与他相关的传奇故事:张衡得知建州出现了一种奇异生物,于是亲自前往将其描绘下来。这种生物对张衡心生畏惧,始终不敢显露真容。张衡见状,便将画笔纸张弃之不顾,奇异生物误以为他无法完成画像,于是现身展露了自身模样。然而,技艺精湛的张衡并未气馁,他竟然用脚趾在地面上勾勒出了生物的形态。
张衡的绘画作品现已无存,不过这个故事足以证明,自东汉起直至唐朝,张衡凭借绘画才能备受推崇。
可以理解为,他既是发明家也是天文学家,因此不得不经常进行绘画创作,这让张衡在绘画方面也占有一席之地,像这样既是绘画家又是发明家的全能型人才,比西方的达·芬奇早了一千多年。
07
尾声
从月球背面的“张衡环形山”延伸至星海间的“张衡星,从巧夺天工的浑天仪扩展到能预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从严谨演算的圆周率拓展到辞藻华丽的《二京赋》——张衡,这位源自南阳、声名流传千年的多领域杰出人物,以毕生实践阐释了何谓“格物致知”,何谓“融汇天人”。
当我们重新审视张衡的人生历程,可以追溯到他的智慧萌发的源头,那便是位于河南南阳的文化丰饶之地。
南阳张衡博物馆
张衡博物馆全景
张衡博物馆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卧龙区北郊石桥镇,这里既是东汉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张衡出生地,也是其安息之所,该馆专门收集整理张衡相关文献,开展科学研究,实施文物保护,进行宣传教育,并接待参观旅游。
张衡博物馆创设于1986年,坐落于南阳地区,共收藏文物1030余件,其中达到三级以上品级的藏品有600余件,藏品材质涵盖石质、陶器、瓷器、金银器、铜铁器以及书画作品等,馆藏中的珍贵文物包括1956年10月由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的墨宝
这种全方位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历史上也很少见,千秋万代,令人敬佩。
这个景区包含两个核心区域,分别是张衡墓园和博物馆,其中博物馆设有多个展馆,包括综合展厅、古天文馆、模拟地震馆、碑刻长廊等,这些展馆共同展示了张衡的一生、他的科学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方面的建树,如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文物观光地,同时也承担着对青少年进行综合教育的功能。
汉代 金羊杖首 张衡博物馆
1988年,张衡博物馆被国务院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授予其“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的称号,2006年,共青团中央将其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北京颐和园长廊彩画:张衡与浑天仪
历经岁月的星辰依旧璀璨,张衡凭借非凡的才智与执着,在悠久历史里铭刻了中华的智识标记。他既是观测天象的专家、推演数理的学者、创造器械的能工巧匠,也是吟咏诗文的才子、挥洒翰墨的丹青妙手、严于律己的清正官员——堪称多才多艺的典范。他向我们昭示,卓越的成就从来不会受到职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束缚。
现在,依然可以在南阳张衡博物馆那里见到他。那里不仅展示了他毕生的发明与抱负,还是现代人接触科学、领会文化、获得启迪的所在。进入博物馆,仿佛推开一扇通往东汉的门扉,目睹一位伟人怎样用毕生热情,回应自然与世界的召唤。
人人动画网,张衡,科研能力突出,政治能力相对较弱,知乎,于2024年01月03日发布
肖教授,咱们国家许多震惊世界的创造,其实源于这位文科青年的课余兴趣!国馆微信公众号,2024年03月11日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