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报道9月3日动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道远、毛竹两位教授及其团队与海外同行协作,于行星科学探索上获得关键进展,成果已见于9月3日《自然》杂志网络版
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环境最为接近的岩石行星,它始终是研究行星内部构造与演化过程的关键目标,并且也是深空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然而,对行星深部构造的探测工作,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诸多困难。
地球的情况是这样的,研究者们直到1936年借助地震活动,才初次推断出地核的存在,然而完全证实其固态特性,却经历了将近五十年的时间,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得以实现。
与对其他行星的研究相比,探究火星深部构造的挑战更为艰巨,直到2018年人类才初次捕捉到来自火星的地震活动直接记录。虽然至今已经收集到上千条火震信息,然而信号极其微弱且存在显著的噪声干扰,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对火星内部构造的深入分析。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科研人员独创性地运用火震矩阵解析手段,针对27个信噪比优越的火震记录进行细致探究,顺利获取了贯穿火星地核的显著震波轨迹。

调查发现,火星核心呈现层次构造,表层部分由流体构成,内部区域则存在一个传播速度更快的固体核心。
研究团队经过深入探究,首次在火星上探测到被称作“固态内核标志”的地震波信号,这一成果为火星拥有固态内核提供了确凿依据。
通过分析多种火核震动阶段,研究者确定了火星固体核心的直径大约为六百英里,这个数值相当于火星整体直径的五分之一,如果将火星按照相应比例扩大到地球的尺寸,会发现其地核与地幔的比例和地球的情况非常相似
这项探索首次在太阳系外的星球上发现了固态核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了火星和地球拥有类似的核幔分离构造。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