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想到汉字,你脑海中浮现的最初景象是什么?是毛笔在宣纸上的墨迹,还是键盘敲击出的汉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是历经千年的精神所在。
今年四月,美国一对夫妻,将一台设备转让给了斯坦福大学藏书楼。这台设备并非寻常的文书机具,其键盘字符源自华夏文字,创造者系林语堂先生。
《纽约时报》于7月25日刊文称,一件一度被视为绝迹的物品,终于得以面世。该打字机曾令斯坦福大学中国史专家墨磊宁感到难以寻觅,在2017年出版的《中文打字机》一书中,墨磊宁推断它或许最终会被当作废品处理掉。
林语堂,广为人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语言学家、笔耕不辍的作家和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更是一位肩负伟大使命的开拓者。
三十年代,全球经历着深刻的技术转型,国内却承受着内外交困的困境。林语堂深刻意识到,汉字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正遭遇着空前的危机。虽然毛笔字体现了悠久的文化韵味,但在现代印刷和高效传播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西洋键盘早已成为事务处理与文字刊印的重要工具,而汉字的繁复性,数量庞大的字符种类,以及结构复杂的笔划形态,导致此类技术的研发几乎遭遇了难以克服的障碍。
林语堂心存忧虑,倘若汉字无法取得技术层面的进展,中国将在文化传承方面滞后于西方,还可能在科技与国际较量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面临外部力量的威胁。
他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而是源于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他清楚,汉字不只是沟通工具,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才智和精神。怎样让汉字配合现代科技,不再受限于传统书写方式,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林语堂为了攻克这个难题,倾注了大量精力,创造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汉字输入方案,将文字拆解成基本笔画和结构单元,借助一套精密的机械装置,将这些单元拼合成完整的字。这套方案被巧妙地安装在了一台外表普通的西洋打字机上,其中包含着突破性的构想。
林语堂发明的打字机以72个键为基础,包含了汉字的基本构成部分。操作人员按下两个键位,促使内部机械装置运转,从而组合出汉字的各个部件。这些部件会在机器正中央一个林语堂称作“魔眼”的视窗中展现,最多能同时显示八个由这些部件构成的汉字供操作人员挑选。选定正确的汉字后,该字便会输出打印。这个方案既处理了汉字数量多难以全部录入的问题,又把繁杂的汉字输入步骤变成了便捷的动作。
林语堂创造的这个东西,在技术层面实现了重大进展,同时反映出他对于中华文化实现现代化的热切愿望。他给这台装置取名为“明快”,这个名字的含义是清晰明了,而且高效迅速。
1947年,新型打字设备面世。其命名体现器械特性,同时寄托了个人对汉字革新进程的向往:追求工整,力求便捷,紧跟时代步伐。
那个时刻,林语堂同女儿林太乙从制造单位领来一台色彩鲜亮的书写工具,形容其过程如同将新生的孩子接回居所。父女俩极其谨慎地搬运这台设备,安置在家庭中的主要空间里。林太乙日后提及,当她在书写工具前进行操作训练时,觉得它是个非凡的创造。林语堂引导她进行初次使用,让她随意敲击键钮。林太乙至今仍清晰记得当时的心情:那件作品花费了十二万美元,确实让我们背负了大量欠款,然而父亲倾注心血的这件杰作,这个历经艰辛才诞生的成果,终究是值得的。
墨磊宁曾这样描绘,这台设备的革新性,简直可以媲美“单按一个键就能拼出全部罗马字母”的惊人成就。
林语堂开始构思打字机方案时,其构思的出发点并非源自于活字的排版方式,也并非来自电报的通讯原理,更不是借鉴了西方打字机的构造,而是受到了二十世纪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期间,中国国内一场关于“检字法问题”的语言革新讨论活动的影响。
林语堂同众多中国图书馆界人士、教育界学者及语言领域专家共同,发起并实践了一种创新的汉字排列方案,该方案适用于中文字典、图书馆索引卡、文献检索、名录以及电话号码簿等场合,旨在使中文使用者能更便捷地检索中文信息资源。
墨磊宁表示,历史上首次将“搜索”和“书写”融合在一起的是“明快”,它预示了现在中文语境下称作“输入”的那种人与机器互动的方式。
林语堂的打字机运作起来极为严格,每个按键的运用都必定产生明确结果,不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这台设备不允许任何含糊不清的输入,确保操作者总能得到预期的反馈。它的键盘设计十分清晰,绝不会让初次接触的人感到困惑。
林语堂的良苦用意全都融入了打字机的键盘布局中。比如某个按键上,“忄”和“木”被并置,这是由于它们在字形构成上有相似之处:都含有一条突出的垂直线条,两侧还带有若干细小的附属线条。同类的排列也见于“目”与“日”,这两个偏旁在词源学上毫无关联,林语堂却把它们划为一类,缘由在于它们都属于方形构造。
林语堂为了实现这个想法,投入了很多精力和钱财。那时,他和家人住在曼哈顿上东区,虽然生活过得去,不过为了达成这个愿望,他花大价钱请了纽约的一家机械公司制作“明快”打字机的样机。这个步骤花光了他几乎所有的存款,可以看出他对这个计划的坚持和信心。

他期望借助“明快”打字机,使汉字挣脱传统书写的束缚,迈入现代印刷与办公的范畴,进而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为中华文化赢得应有的地位,但是,命运多舛,在关键的展示环节,机器突然发生故障,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这次挫折不仅让林语堂的理想破灭,也使他陷入了财务危机,最后导致他破产。
“明快”打字机的首个版本最后出售给了布鲁克林莫根塔勒莱诺铸排机公司,后来在五十年代该公司迁址时突然不见了,这件事成了中文打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悬案。虽然“明快”最终没能走向市场,但它的重要性远远不止于技术层面。
林语堂的作为,体现了一位文人在社会剧变中的责任感和前瞻性。他不仅是一名创作者,还是一位尝试借助工具保护传统的开拓者。他的“明快”打字机虽然未能立刻产生巨大影响,却为后来的中文键盘方案提供了理念支撑。如今通行的电脑输入方式,包括拼音和五笔等,都或多或少地承续了林语堂关于汉字信息化的构想。
现在,"明快"打字机在部分研究者眼中已是经典之作。美国特拉华州有家私人博物馆藏有一台珍贵的IBM中文打字机,旧金山一家华人基督教堂也曾经尝试处置过一台相仿的设备。这些难得的文物,揭示了林语堂未能实现的夙愿。
这个梦想并没有断绝。
制造一款能够输入汉字的书写设备极为困难,然而,在过去的漫长岁月中,涌现了数十种各异的构想,林语堂的构想仅是其中一种而已,这种追求从未间断过。
数十年之后,又一位文教之士,使汉字顺利进入了数字纪元,为华夏文化的延续与弘扬带来了新的生机。
王选是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杰出人物,被称作“当代毕昇”,他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推动了中国印刷行业的重大变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信息传播领域出现变革性趋势,电子计算手段逐渐改变图书制作与发行领域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国内印刷工艺仍采用传统方式,依靠金属活字进行排版,生产效能不高,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考虑到汉字体系包含众多字符,且字形构造复杂,将其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数据构成一项艰巨挑战。
那个时期,国内计算机的内存容量只有几十KB,想要存储数万汉字的字形数据,几乎是一项无法完成的挑战。不仅如此,国外的学者对汉字是否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表示怀疑,国内也出现了要将汉字改成拉丁字母的提议,中华文化的根本载体因此遭遇了传承难题。
王选于1937年2月5日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出生,1958年完成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业,当时他专攻了不被看好的计算数学方向。他清楚明白,汉字不只是沟通媒介,更是中华文脉的载体。
他肩负着科学家的职责,又怀有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决心突破汉字信息处理的难关,为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的延续探索路径。
1974年,我国启动了“748工程”,其目的在于攻克汉字信息化处理难题,该工程涵盖汉字精准排版、信息查找以及远程传输三大分支任务。王选独具慧眼,发现了汉字精准排版所蕴含的非凡意义,便主动要求加入这一计划。那个时期,海外的印刷工艺已经实现了第二代光学机械式和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排版设备的技术成熟,王选却敢于设定一种跨越性的发展蓝图,主张着手创造尚未进入市场化的第四代激光排版体系。
王选的突破点在于攻克汉字形态保存的困境,他构思将文字图形转变为网格状数据,借助数理手段来精简信息存储。
汉字字形在五号尺寸下需要达到百乘百的像素规格,常规字库与各种字体的累积,其数据存储规模巨大,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的电脑处理能力。王选研发了针对高清晰度字形的超高倍率信息压缩方案和快速还原工艺,使得存储需求被压缩到原先的五百万分之一个级别,并且能够以每秒七百一十个字的速度完成还原,技术水平超越国际先进水平。
他首先运用“参数描述方法”来呈现汉字笔画的特征,研发了专用芯片,以保障字形在放大或缩放时的清晰效果,这项技术获得了欧洲和中国的专利授权,成为中国科研人员在海外技术界的显著成就。1979年7月27日,王选团队借助激光照排系统,顺利完成了八开报纸样纸的制作,该样纸的报头名称是“汉字信息处理”,这一成就代表了中国印刷行业实现了从传统铅字印刷到现代激光电子排版的历史性转变。
王选的学术生涯布满坎坷。他体质不强,时常被病痛折磨,却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决心坚持事业。1975年到1993年的十八年里,他几乎舍弃所有休息日,每天轮流工作,专心致志解决技术难题。为了获取海外文献,他带着不适的身体前往科技信息机构,为了节省五分钱的交通费,特意在下一站下车后步行前往。因为工具陈旧,他亲手绘制了两千二百多页的设计图,不断核对字体偏差,以保障工艺的准确。
在检查字模时,当时的计算机没有显示屏,王选需要用手绘制出字的形状,标出每个关键点。
比如,“匍”这个字,现在通过键盘能够迅速打出,但在当初的设计阶段,必须先借助宽行打印机把“匍”字的十行压缩数据打印出来,接着还要把这种“反复压缩”的信息逐一展开;接着,再在坐标纸上面出轮廓点,如果发现偏差就要调整节点,并且同步修正压缩数据。
王选的夫人陈堃銶是他科研征途中的关键助力者。她不仅是“748工程”的初始成员,还在日常起居方面细致入微地照料王选,为他创作口诀帮助携带夜间工作必需品。对于外界“无稽之谈”的指责,王选秉持“迎难而上”的意志持续努力,终于率领团队在1980年成功完成《伍豪之剑》的排版印刷,该书标志着中国彻底结束铅字印刷历史。
王选不仅是一位科研工作者,还是一位具有商业头脑的开拓者。他倡导的“科技高远,市场务实”原则,注重技术进步与产业应用的融合。1981年开始,他推动激光照排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1985年面世的华光产品线,迅速占据了国内报纸出版领域的99%份额,黑白书籍出版行业的90%份额,以及海外华文报纸市场的80%份额,总共赚取了15亿元收益。
1991年,王选团队研究出一种远程传版方法,这种方法运用页面描述语言,让《人民日报》等报纸能够全国统一发行,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这种技术在国际上也非常先进,完全革新了中国的出版方式。
真正的有识之士,心中始终牵挂着中华文脉的传承。担忧汉字难以适应时代变迁,忧虑中华文化在科技发展中落后,期望汉字能在现代社会扎根立足,这构成了他们不懈的追求。林语堂与王选,他们的努力实则是科学与文化交融的乐章,最终促成汉字在数字时代重获生机,维护了中华文化的荣耀。
林语堂那“明快”风格的代表作不见了踪影,不过它的精髓始终体现在每次汉字的敲击之中。王选于2006年离世,他发明的激光照排技术,至今仍然在有力地推动着出版领域的发展。2001年,他荣获了国家的最高科学技术荣誉;2018年,又获得了“改革先锋”的称号。如今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已经更名为“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这个新名字永远铭记了他的卓越贡献。
每敲下一个汉字,都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