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数据揭示,该天体的速度达到每小时22万公里,与太阳相距约4.53个天文单位,与地球相隔大约3.52个天文单位,即大约5.27亿公里,且目前仍位于银河系中心区域。
后续的观察发现,该小天体的运行路径呈现出异常特征,其偏心率竟高达令人瞩目的6.2。
什么意思呢?
若诸位对高中数学中的圆锥曲线有所记忆,那么理解这一点将变得十分简单。当圆锥曲线的偏心率e等于0时,它便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而当偏心率e大于0但小于1时,该圆锥曲线则呈现为椭圆的形状。< 1,曲线就是椭圆;当e=1的时候,曲线就是不闭合的抛物线了;而e>1的圆锥曲线,就是双曲线。
换言之,若一个天体的偏心率数值为1,则其轨迹将不再闭合,即它只会经过太阳附近,而不会重返。反之,若从另一角度来考虑,那么它的起源并非源自太阳系之内,而是源自一个“无始无终”的起点。
说得再简单点,它来自太阳系以外。
第三个星际访客
一旦这一身份得到证实,它将成为人类迄今为止所揭示的第三颗源自太阳系之外的宇宙来客。前两者分别是2017年发现的1I/Oumuamua(奥陌陌)以及2019年的2I/Borisov。这两颗先行的天体,其轨道偏心率分别为1.2和3.6,相较于它,偏心率要大得多。
观察这两个名称,我们便能够察觉到,星际天体命名遵循着“发现编号+字母I+尾缀”的规范。依照这一规范,新近发现的星际天体被称作3I/ATLAS,而其尾缀则代表着发现它的观测仪器。
那么,除了其偏心率较高之外,3I/ATLAS是否还具有其他显著特点呢?
有,它是这组“星际三兄弟”中,体型最大的一个。
初步的观测数据揭示,3I/ATLAS的直径大概在15公里左右。尽管这一数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与直径仅为100米的奥陌陌和不足1公里的2I/Borisov相比,3I/ATLAS无疑显得格外突出。更有天文学家猜测,其直径或许高达24公里,即便保守估计,也至少在800米以上。
这种尺寸上的变动,源于天文学家对其真实性质的疑虑,他们往往依据其亮度来做出判断。

当前,天文学界普遍将其视作一颗彗星,并且已经对其彗星冠层进行了观测,并为其赋予了一个专属于彗星的名称——C/2025 N1 (ATLAS)。该彗星本身亮度较高,若其确实为彗星,则其明亮程度并不仅因体型庞大,故推测其核心可能相对较小,直径仅有数百米左右。
若该天体为暗淡的小行星,则其必须具备较大的体型,方能产生我们所观察到的光亮程度,其直径或许将超过二十公里。
如此庞大的体积,天文学家在观测上遇到的挑战相较于前两者显著降低。对于目前尚未掌握星际天体采样技术的我们人类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探索宇宙来客的绝佳时机。
接下来去哪?
目前,3I/ATLAS正迅速穿越太阳系内部,预计将在10月29日抵达近日点,那时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约为1.357个天文单位(约合2.1亿公里),其速度也将增至每秒68公里。
它的相遇地球,尚在之后发生。尽管它正逐渐远离太阳,但在越过近日点之后,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却逐渐缩短。到了12月19日,两者之间的距离将缩短至大约2.7亿公里。
也就是说,我们无需担忧它对地球造成危害,而且,鉴于其距离地球较远,其视星等大约为11等,人类需借助较为强大的望远镜才能对其进行观测与探究。
当3I/ATLAS与地球在超过两亿公里的距离上挥手道别,它即将回归浩瀚的星际宇宙,从此不再返回,二者之间便完成了永久的分别。
怎么才能在星际天体上采样?
究其根本,即便借助最先进的望远镜进行观察,这也只能是一种临时的解决方案,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若有可能,又有谁不愿意亲自前往星际天体,亲自采集样本呢?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这些天体普遍体积较小,例如3I/ATLAS,7月份才被发现,12月份便已接近地球,人类筹备的时间仅有不到五个月,又怎能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功发射探测器呢?
唯有预先备妥探测器,确保其随时待命,因为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早已准备好的科研工作者。
目前来看,欧洲航天局负责的彗星拦截任务,是达成此目标的最大希望。按照既定计划,这艘航天器将于2029年发射并进入太空,随时准备执行任务。一旦探测到具有研究价值的彗星,它便会迅速出动,并将彗星样本带回地球。
这个计划的核心目标,实则仅限于对太阳系彗星的观测。若遇到来自星际的访客,我们或许能够对其进行分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定能取得成功。毕竟,这些星际天体移动速度极快,我们未必能够及时追上它们。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