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那年,我开始频繁“断电”。
工作过程中,我突然感到停滞不前,仿佛大脑被某个后台程序所占据;在会议中聆听他人发言,那些熟悉的术语接连不断地向我砸来,虽然我能理解其字面含义,却始终无法抓住核心要义。尽管我表面上还在努力保持“状态良好”的假象,但内心深处却明白,这种慌乱并非假装,而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时代所淘汰。
没有人向我透露,步入35岁这个年龄段的职场困境,并非因为职位晋升受阻,亦非遭受裁员之苦,而是你逐渐意识到——你所处的那个工作环境,已经不再与你相匹配。
这种转变悄然发生。没有任何预兆,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更没有犯下什么严重错误。它在你毫无察觉之际,悄无声息地侵蚀了你对工作的热情,削弱了你对学习的动力,曾经让你咬紧牙关追求的目标也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前程无忧的调研指出,超过八成的中年职场人士在35岁左右会感到焦虑情绪显著。在知乎平台上,有关“35岁转行”和“高龄职场危机”的问题已累计超过五万条,这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难题,而是整个社会共同面临的普遍心理问题。
有一次,一个比我小六岁的同事在午饭时随口问我:
“你有没有想过换个方向?比如学点AI技能?”
我点了点头,笑着说:“嗯,得考虑下。”
但我知道,我不是在考虑新方向,而是在盘算“我还有多少电”。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35岁这年,我成了一个高龄打工人。
我们这一代人在“稳定即幸福”的观念中成长,始终被教导要考取一所优秀的大学,进入一家理想的工作单位,以及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宿。
然而,并未有人向我们透露,追求稳定可能意味着会失去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机会,也会错失那些我们原本渴望去探索的道路。
德勤的研究指出,在1970年代,技能的半衰期大约是10至15年,然而,时至今日,众多技能的“保鲜期”已经大幅缩短,降至2.5年左右,而在技术领域,这一周期更是缩短至不到18个月。
为什么35岁的焦虑如此真实?
迈入35岁之后,最大的挑战并非身体力不从心,而是当你意识到:曾经熟悉的运作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和新理念接踵而至,尽管你拼尽全力,却始终无法跟上这个快速变化的节奏。
这并非突如其来的大规模失业,而是一种持续的“失控”体验——你仿佛被排斥在系统之外,曾经熟悉的一切开始对你关上大门。
真正打击人的是一种感觉:是不是我真的不够好了?
浏览手机时,你发现有人年届三十毅然决然辞去工作投身内容创作,如今已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在知乎上,一篇关于35岁转型学习编程并成功进入大公司的帖子受到了广泛关注,点赞数突破万次;浏览几篇热门文章,你会发现作者们大多是进行“跨界转型”的典范。
那些故事像一面镜子,照出你的停滞,也照出你的不安。
然而,没有人曾向你透露,那些在逆境中扭转局面的背后,有多少人未能挺过第二年,而这一事实鲜有人再深究;更鲜有人向你指出,在坚持原有道路、持续前行时,往往更需要一份勇敢。
如果这不是终点,就别急着退出系统
后来我想明白一件事:
35岁的断电,不是崩溃,而是提醒。
这并非暗示你需要争取得一张新的资格证书、假装对新的跑道充满热情、亦或是简单模仿他人的成功路径。相反,你应当为自己留出一段缓冲的空间,暂时停下脚步,诚恳地自问一问:
“我是不是还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再试一次?”
愿你在人生的中场,哪怕小步慢走,也能走出自己的节奏。
点个推荐,与朋友们共勉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