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杭州市第十四中学考场外,考生家长亲属用鲜花、拥抱迎接走出考场的孩子。(人民视觉/图)
当大多数2024年高考考生还在焦急等待的时候,浙江考生周新宇已经在电脑上看到了自己的录取结果——浙江警察学院。
2024年7月9日晚9点,当她得知结果时,她很平静。因为结果毫无悬念,她以672分的高考成绩,在浙江30多万考生中排在4000多位。其实,如果她不想离开家乡,报考浙江大学就足够了:这所浙江省唯一的985高校,2024年全省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64分。
周新宇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按照现在的就业趋势,未来应该先解决就业问题,以后再考虑其他问题。
周新宇并不是唯一一个放弃就读名校、选择通过名额入学的高分考生。
浙江丽水学院是一所普通本科院校,2004年由两所专科合并升格而成。2024年,学校定向招生,他以最高分661分的成绩,成为学校首位进入浙江省高考前1万名的考生,创造了学校录取分数线的新纪录。丽水学院介绍,这名学生是来自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的保送生,毕业后将安排固定工作。
无独有偶,江苏警察学院在今年招生季也十分抢手,江苏省理化组女生最低分数线高达626分,网上甚至有“江苏警察学院是继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之后江苏第三所警校,‘985’”的调侃。
”最实用的汇编”
和周新宇一样,浙江考生程然也考入了浙江警察学院。
浙江警察学院的前身是杭州市公安人才培训班,2007年升格为本科院校,2021年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浙江省内被当地普遍视为二级院校。作为公安人才培养学校,浙江警察学院和江苏警察学院近年来毕业生升学率均在95%以上,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毕业就能就业”。
程然其实对警校“没兴趣”,但父母看好她,她的视力和身体素质也刚好符合要求,高考成绩667分,父母认为,虽然她的分数可以考进浙江大学,但能选择的专业有限,不如进浙江警察局,毕业后就业更有保障。
浙江大学一位负责宁波招生工作的老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招生过程中,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是能否考入学校以及入学后的转专业规定,以及将来就业、考研、出国留学等情况。
他们的选择都源于对未来就业的担忧。
这些担忧并非毫无道理。2024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79万人。据智联招聘2024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的调查显示,60.3%的2024届毕业生将在2023年开始找工作。39.2%的毕业生投递了50多份简历,截至4月中旬,47.8%的毕业生已经收到录用通知。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指出,大多数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研究也显示,“就业”是考生填写申请表时最看重的因素,“就业导向”也是大多数考生选择专业的首要策略。
在此基础上,周新宇和程然的父母都希望他们能有一个更稳定的“铁饭碗”,也就是一份固定的工作。
在专业考量上,周新宇觉得除了法律,其他文科专业没有门槛,不在她的选择范围内。她想象,如果自己不选警校,而是选法律,那就意味着四年后要读硕士,七年后再考律师,再考公务员,她觉得这条路有太多的未知数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周心雨来说难以承受,对于自己尚且无法触及的东西,她缺乏信心。“我觉得我第一年肯定考不上公务员,但立业才是最现实的。”大学毕业后,周心雨考上了同济大学的中文专业,没能考上,家人就让她去考公务员,但她打算再考一次。周心雨觉得这太要命了,“考上高考已经够难了,与其考研、考公务员,已经够难了,还不如现在就干干净净地滚蛋。”
所谓“一次性清点”是周新宇选择的路:直接考警校,毕业后参加公安联考,进入基层公安单位。进单位就有职务,不用和很多人争一个职务。她的想法,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父母的灌输。
程然的父母虽然是商人,对体制很执着,但他们希望姐弟俩长大后不要遭受同样的苦难。程然的双胞胎哥哥考了687分,父母希望他考华东师范大学。弟弟想考浙江大学,但妈妈说公立师范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有保障。
前述浙大老师也能理解这些放弃浙大、报考浙江警察的学生和家长,这很大程度上不是高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家长们单纯觉得公务员工作稳定,不用那么竞争,但他们却告诉孩子,只要进了体制内,就不用为考试发愁。很大程度上,就像高中老师告诉他们的那样,考上大学就很轻松了。”
2024年四川省高考普通本科首批志愿文件7月10日提交,高考录取工作全面启动。图为2024年7月11日四川省高考录取工作领导小组信息交流组工作现场。(人民视觉/摄)
稳定与兴趣
“如果没有设立,你还会向浙江警方报案吗?”
“一定不会。”周心雨和程然都回答的很干脆,很坚决。
其实,他们一开始是没有报考警校的打算的,周新宇知道浙江警校听起来不像985、211高校那么光鲜,所以,当父母最开始建议她报考警校的时候,她只是当做一个最低限度的保证。
周新宇在网上看到很多劝阻她不要报考警校的信息,上一届的学长也告诉她,平日里不能随意离开警校,每周只有周末可以离开警校一次,而且要请假并在下午6点前返回,节假日还要负责一些安保工作。
程然记得自己高中的荣誉榜上,把考上浙江警察的学生排在最后,她还了解到浙江警察的校园很小,比自己的高中还要小,学校的管理也非常严格,她不禁有些怀疑,难道自己要这样度过大学四年吗?
今年5月,程然参加浙江警察体能测试时,成绩接近满分。浙江警察的录取分数线是高考成绩占75%、体能测试成绩占15%、学业考试成绩占10%,综合起来,她的总成绩是684分。
当老师和同学们第一次知道她要参加浙江警务考试时,都很惊讶,问她为什么愿意这样做。老师们也多次提醒她,浙江警务考试的前途太渺茫,而读浙江大学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但支持的声音也同样强烈。程然高二时的体育老师提到,有些考上浙江大学的人,前两年并没有去浙江大学,而是选择加入浙江警察。一位从浙江警察队毕业的学长也回到学校告诉他们,“女生加入浙江警察是个不错的选择。”对方在当地派出所做办公室文员,工作轻松,工资不错,每个月还能和朋友一起旅游,这份确定性也让她心动不已。
但程然很清楚,到现在为止,浙江警校还没有什么让她兴奋的地方,“唯一吸引我的,就是制度。”谈及制度,她用“就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来回答。
程然记得,自己在一些高校参加招生咨询会时,了解到可以报考南开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武汉大学的公共管理专业,但因为不清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最终还是放弃了。
程然的弟弟希望他将来能有更多可能,而不是只局限于讲台上。经过家里多方努力,他没有报考师范大学,最终考入了浙江大学理科实验班。
录取结果出来之后,程然还是感觉到了心理落差,当长辈问起她姐弟俩考上了什么学校时,她发现自己的哥哥被很多人夸奖考上了浙大,但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浙江警察,那一刻,她很想解释,其实自己也能上浙大。
父母见状便安慰她说:“学校不好没关系,工作有保障。”于是,她的想法也慢慢转变了,从最初的羡慕弟弟,到现在觉得当公务员更好。“你考吗?”
虽然现在还没有宏观的数据,但是程然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报考警校的人越来越多。
为应对警校体能测试,高中将计划报考警校的高三学生集中进行集训。程然说,今年全校参加集训的人数高达40人,是2023年的4倍。体育老师也说,在这么多班的学生中,今年报考警校和公安的人数是最多的。
与此同时,警校录取分数线也在不断上涨,以警务指挥战术统招专业为例,程然在报名系统中看到了往年的录取分数线,2021届、2023届、2024届分别为638.25分、646.88分、654.75分。
但需要指出的是,警校男生的分数线往往低于女生,以江苏警官学院2024届提前录取为例,理化组男生的最低分数线为606分,女生的最低分数线则高出20分。
这与招生名额限制有关,在招生时,考虑到“公安工作风险大、突发事件多、负荷大”,计划招收女生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15%。
女生报考警校,大多是为了稳定,一般来说,女警完成训练后,大多会被调到派出所后勤部门做支援工作,工作强度较低,危险性也较低。
男生报考警校的动机则更多是兴趣。江苏警察学院2023级数据警务技术专业一名男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在高一时就想报考警校。一名2024级法学专业大一学生表示,自己高一时看了《法医秦明》这部小说后,决定报考警校。
填写表格的愿望
从更大范围来看,人们追求的是结构和稳定。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由2020年的127.7万人增加到2024年的303.3万人,报考与录取比也由53:1增加到77:1。
智联招聘的调查还显示,求职毕业生越来越看重工作的稳定性,在希望就职的企业类型中,选择国有企业的毕业生最多,也连续五年增加,达到47.7%,其次是国有机关,占14.7%。
求职的愿望很快就传递到了志愿者申请阶段。
除了警校,今年公费师资培训、医学定向教育也很抢手。比如浙江师范大学定向招聘结果中,高考成绩进入浙江省前1万名的学生就有26人。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贵州省的最低录取排名也从2023年的400多位提升到了今年的278位。
毕业于贵州省第三实验中学的刘莎,高考成绩629分,在贵州省历史类考生中排名第521位。她原本不想当老师,但在父母和长辈的劝说下,她早早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大学时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最终因分数不够被拒。
在她看来,做公费师范生虽然工作稳定,但如今世界变化太快,谁也不知道六年后会发生什么,所以还是去读985大学比较好,视野更开阔。
由于师范院校录取分数线被高分考生抬得太高,刘莎认为如果报考普通高校,或许能考上985高校。7月24日,录取结果公布,她被四川大学文艺系录取。而考上新闻传播学院,“几乎是第一志愿,也是最好的成绩”。
放弃名校、选择转学入学,也体现出不少文科生的无奈。新高考之后,理科生也可以报考大部分文科专业。而随着2024版新高考选拔指导目录的实施,“物理+化学”成为高校理工科专业录取的主流要求,学科组合更偏向文科的专业选择空间明显小于学科组合更偏向理工科的专业。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秀琴解释称,家长和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基于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一种是基于功利,选择专业成为一种功利选择。而当前高分考生放弃985、选择本职工作专业和院校的现象,只能说明功利主义越来越明显。
“永远是少数人的选择。”陈志文强调,绝大多数优秀子弟还是选择走常规路,但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选择这条路。他解释道,过去大学生稀缺,选择面广,空间大,很少有人愿意选择定向培养到基层工作。如今大学生众多,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也不一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所以很多人觉得还是到基层工作比较好。
陈志文回忆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专非常流行,初中毕业后读两年师范、医学院就能就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学历的追求不再局限于中专,更多人选择读高中、考高考。
这样的选择,自然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时代的影响,但对于每个家庭来说,父母自然是决策的核心。
“很多家长总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去衡量孩子的未来。”陈志文说,这种出发点就错了,二十多年后,孩子的诉求可能和父母完全不一样。
杨秀琴提醒,家长是孩子填报志愿的第一责任人,理性的选择很重要,需要有更长远的眼光和眼光。
她还指出,需要特别关注和反思的是,报考公费师范院校和警察学院的考生中,有很多来自低收入家庭,追求稳定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无奈之举。
对于未来,周心语觉得,还是走普通人的路就好,有稳定的工作,有好的朋友和家人,下班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追求名利,父母也同意,女孩子还是淡定点好。
至于以后要如何忍受警校的严格管理和枯燥生活,开学前还要剪掉一头漂亮的长发,程然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应受访者要求,周新宇、程然、刘莎为化名)
南方周末记者 魏翠翠 南方周末实习生 邓伟楠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