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企业招聘

过青田,不可不见陈叔向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4-05-27 作者:佚名 浏览量:

青田兼职_青田招聘网兼职_青田兼职网

“你若路过青田,一定要见见陈树湘。”

这是朱熹在写给三儿子朱载的一封信中提到的一句话。当时朱熹居住在武夷山五府里,他的儿子朱载师从吕祖建,在金华读书,刚娶了老师大哥吕祖谦的女儿,他遵从父亲的旨意,准备带着新婚妻子去拜见岳父母。从金华去五府里,必须经过青田,所以朱熹才做出这样的解释。

能被朱熹这位大文人如此看重的人,必定是位不凡之人。陈叔湘到底是谁?

陈叔湘,字奎,1139年生于青田石盖(今川寮镇石盖村)。陈奎的父亲彦成,曾任宣教郎,这是宋代九品低微的官职,但至少是个文官,条件比一般农家子弟要好。陈奎自幼聪明好学,是个好学生。隆兴元年(1163年),24岁的陈奎到临安应科举,一举考中。此后,他先后任莆田主簿、婺州教授、南外穆宗院教授、淮南云干、平阳知县,都是七品以下的小官。如此卑微的官职,怎能引起大学者朱熹的关注和赞赏呢?

陈奎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善于用脑,不受书本的束缚,也不迷信权威。他曾经跟随韦逸之读书,总觉得自己的头脑不清不楚,记住的东西特别复杂,不值得依靠,这常常使他苦恼。韦逸之告诉他“舍弃一切念头,独立于事物的本初”。意思是说,你脑袋里装的东西太多了,成了负担。从今以后,把旧的东西全部扔掉,从头开始。就好比现在重启电脑主机,运行速度就会快很多。陈奎听了,仔细琢磨这个道理,过了一会儿,果然大有感悟。世间万物,“大与小,高与低,直与弯,皆似有相见”。从此,他尊韦逸之为师。

陈揆的悟道有点像王阳明在隆昌的悟道,思想境界豁然开朗,敢于质疑权威。他批判当时理学家的学风,空谈,不切实际,于国家、于社会无益。他批判吕祖谦和朱熹,说“吕伯公读书多,朱元晖方药不治病”。这显然是在讽刺吕祖谦是个书呆子,读了好多书却一无所获;朱熹是个庸医,只顾开药,却没有效果。吕祖谦和朱熹都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与汉州张懋并称为“东南三圣”。陈揆当时只是泉州南外穆宗书院的一个小教员。 如此狂妄的言论自然引起了朱熹的注意,朱熹虽然并不完全赞同这些言论,但也认为陈揆主要是批评当时不切实际的空谈之风,觉得此人言辞直率,不掩饰观点,很像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淳熙十年(1183年)十月,朱熹南下泉州悼友,到南外穆宗院拜见陈奎,应是二人初次相见。朱熹后来在给好友刘子成的信中谈到此事:“出门三月,复来已近一年……至泉南宗司,有教书人,名陈奎,楚州人,颇好学。其学与陆子敬相近,但性情温和直爽,但亦不舍读书,讲课难免造作,又颇有自信,不可轻视。”陆子敬就是以“心即理”的哲学命题创立中国“心学”的陆九渊,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对抗的学派,在历史地位上与朱熹齐名,史称“朱陆”。 朱熹认为陈揆“学与陆子敬相近,而更为温和直率”,这是对陈揆治学的肯定,也表明陈揆的学问与陆九渊有渊源。清人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将其归为陆九渊一派。同时,朱熹也委婉地批评陈揆“不读书,讲学难免编故事”,过于固执己见,直言不讳,不肯改过自新。但总体来说,朱熹对陈揆还是很欣赏和尊敬的。因此,每当有学者来向朱熹请教时,朱熹都会向他们推荐陈揆,说跟着陈揆“可以少犯错误”。

此后,朱熹与陈奎一直有书信来往。在《朱熹全书》卷五十八《答陈叔湘》中,朱熹写道:“去年南游,有幸与你相识,如今已一年有余,本想写信给你,却迟迟没有时间。……读书人不能言行一致,只追求空洞的言辞,这真是天下最大的毛病,但这也是不善读书的毛病。”

陈奎为人耿直,忠于职守,敢于得罪。淳熙九年(1182年)至淳熙十二年(1185年),状元出身的宋皇室成员赵汝愚任福州巡抚、福建抚使。当时陈奎在泉州南外穆宗书院任教官,职责就是教育、教导皇室子弟。陈教授对“福州市政委书记”也很不客气,说赵先生还是“不懂道”,并给了赵汝愚一封长长的“万言书”,直言批评他聚餐饮酒、纵情应酬(拜酒玩乐),让他多保重。好在“赵书记”脾气好,心胸宽广。 他对于部下的批评和谏言,并不生气,而是警醒,诚心接受劝谏。他觉得陈奎是个人才,就把陈奎推荐给巡抚,提拔为淮南运政司。所谓运干,就是转运使的副官,主要掌管银币和货物的运输,比起清水衙门的教官,还是有些威严的。

当时南宋与金朝已签订了《隆兴和约》,其中规定南宋每年要向金朝进贡白银二十万两、丝绸二十万匹。这个重任就落在了淮南云干的肩上。淳熙十六年(1189年)正月,陈奎奉命出使金朝,进贡岁贡。任务尚未完成,金帝完颜雍就去世了。金人要求陈奎穿胡服为金帝丧服。陈奎严词拒绝,说我身为宋朝使者,本职工作只是运送白银和丝绸,没有丧服的使命。金人见不能改变他的意志,只好作罢。这件事情被记载在叶适的《陈叔湘墓志铭》中。 由于叶适的记载比较简短,事件背景只有“漕运司已付半数,蛮夷首领死了”,导致一些流传资料的解读,把“蛮夷首领”误认为是完颜亮。完颜亮死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陈揆年仅22岁,尚未步入官场,不可能被派去出使金国。而且完颜亮是金朝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海陵王”,弑君弑母,骄奢淫逸,死后被贬为平民,以平民礼下葬。金人总不能逼宋官员穿丧服,为平民丧葬。金世宗完颜勇是金朝历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 他被誉为“小尧舜”,死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当时陈揆已50岁,在淮南云干任宰相,时间相符。因此,叶适口中所说的“俘虏首领”是完颜勇,而非完颜亮。

陈奎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对升迁漠不关心,处处为人着想,常怀仁爱之心。他在莆田任主簿时,还兼任过代理县尉。县尉的主要职责是抓捕罪犯、审理案件、写判决文书。当时,陈奎还抓捕过不少土匪,判过不少案件。按他的政绩,他本可以升官。但陈奎并不把这些当成升官的资本。他说:“这些土匪虽然罪有应得,但毕竟被判了死刑,我又怎能从他们的死中获益呢?”从乾道年间(1165-1173年)到淳熙年间(1174-1189年),陈奎任职的地方读书治学的风气很浓,士人都想有所进步。但陈奎并不求举荐升官,总是把机会让给同僚。 “天子不求举荐他人,有举荐同僚,则举荐同僚。”他在婺州任教授时,每年将官学所获的钱粮、东阳县官田收入,都省下来,用来给学生购书,这些都是陈揆重仁轻利的表现。

绍熙二年(1911年),陈奎出任平阳县令,这是陈奎仕途的最后一站。陈奎为人廉洁,勤于政事,面对繁杂的事务,总能分清轻重缓急,处理得井井有条,做到“官民皆畏而喜”。绍熙五年(1914年),陈奎在任上去世,终年56岁。二十年后,他的好友叶适怀着悲痛之情追忆陈奎,写下《陈叔湘墓志铭》,称他“行卑而行恭,言简而富义,通晓经学,内外清秀”。这应该是对陈奎最恰当的评价了。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7x24小时服务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收费与推广
网站特色
咨询反馈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