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公司一周,名牌大学毕业生小林接到人力资源部门通知,称其试用阶段表现未达标准,次日无需再来上班。
大家都没有指责他犯错,但是他的指导老师在评估中指出他职场素养不足;同期加入的实习生们已经参与项目工作,而他仍然每天在为同事处理打印资料和粘贴票据等事务;在家长交流群中,一位母亲焦急地留言:“孩子其实非常勤奋,为何刚进入工作岗位就遭遇挫折?”
工作环境并非总是“付出便有收获”的试炼场,对于刚入职场的人而言,比才干更关键的在于“识别风险的本能”。本文旨在为新人梳理要点,同时向家长发出提示:三种常见的易犯错误,提前了解就能有效规避。
第一坑:把“学生思维”带进门,越听话越被动
新来的小周,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单位,上司交代“处理这份文档”,他忙到晚上八点才把表格弄得井井有条;同事请求“替我买杯咖啡”,他跑遍三家商店去买都没皱眉头。但是月底进行评估时,他的分数却是最少——因为他没有主动去想工作的重要意义,只是机械地执行别人的指令。
求学期间习惯于“听从安排按部就班”,步入工作岗位后则易表现为“消极等待任务下达”。上级寻求的并非“唯命是从的下属”,而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助手”:若需梳理信息,不应止步于简单归纳,还需发现其中内在联系;若要记录座谈内容,不能仅限于逐字记录,还应明确后续行动与具体负责人。
家长不要老是说“话少点行动多点”,应该引导孩子,接到工作先问三个问题,就是要实现什么目的,要着重处理哪些环节,什么时候需要汇报情况。主动与人交流并不算轻浮,而是表明自己在认真思考。
第二坑:把“人情世故”当负担,越躲越孤立
“我此番前来是处理公务,并非寻求结交”——众多新职员秉持此念,入职整月对同组人员面容模糊,午餐时段总是一个人享用外卖,会议场合从不主动举手参与讨论。

工作环境中,共同协作才是普遍情况:你准备的资料缺少信息,需要向市场部人员索取;你构思的计划要实施,必须依靠开发团队支持。某次集体活动时若主动为他人递送饮品,下次你咨询事项,对方或许会多分享一些“核心要点”;会议开始前与上级简单交流“您昨天提及的观点,我规划了三种路径”,比埋头苦干更能让领导对你留下印象。
不要刻意去攀附人情,也无需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圈子里。家长应当告诫孩子,每天抽五分钟时间与同事闲聊几句,例如称赞对方桌上的绿植很漂亮,这种做法比单纯地敲击键盘更能促进团队融合。
第三坑:把“试用期”当“缓冲期”,越混越危险
刚入职时先忍耐,等过了考核期再努力工作,这种心态,是许多新员工遭遇解雇的高发原因。
公司考虑是否继续聘用员工,重点在于观察其进步程度,而非关注其是否犯错;第一次制作表格出现失误,第二次能否避免;第一次提交方案被退回,第二次能否主动与领导沟通改进方向。
一位负责人曾表示,他更倾向于选择勇于尝试并善于反思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从不犯错却停滞不前的老成之人。试用期间的所有琐碎任务,都是对个人能力的实际检验:比如为领导安排住所,留意他惯常选择的房间类型;撰写周报时,可以补充说明“下周将着手改进XX环节”——这些细微之处,往往比通宵工作更能体现个人的实际贡献。
家长不要总是询问“工作辛苦不辛苦”,可以改为询问“今天收获了哪些新知识”“是否处理完一个小难题”,进步会变得明显,未来才会更加稳固。
最后想说:职场不是“升级打怪”,是“先懂规则再奔跑”
新手上路不必畏惧失误,关键在于犯了错还要明白缘由;家长无需为孩子过度担忧,应当引导他认清工作与学习环境的差异,这比赠送华贵服饰更有价值。
不要总嫉妒别人刚进公司就得到关注,应当从当下开始:接受工作时要多请教,碰见同僚时要多交流,任务完成后要多反思。事业上的便捷之路,始终是透彻了解规矩并且付出努力——你这样认为吗?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