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焦点访谈

心理描写写作36招法,8大类助你把情绪化为可见元素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9-21 作者:佚名 浏览量:

“心理描写”写作36招法

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时,最常出现的失误便是直言不讳,本质上只有一个要点:需要将无形情感,转化为有形的表现、神情、氛围以及内心独白。

心理表现手法有三十有六种,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分别是直接揭示型、行为表现型、神情传递型、氛围渲染型、言语流露型、细微暗示型、过程演变型和特定情境型。

一、直接袒露类(4 种):让人物 “自己说” 出心里的话

直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就是将其自言自语的内容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如同日常思考时默默念叨的模样,无需加工润色,越贴近生活越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这种方式适用于采用“我”作为叙述者,或者让叙述者能够洞悉角色所有思绪的叙事角度。

1. 第一人称直抒:“我” 直接说自己的感受

我认为,最基础的开始方式,就是用“我觉得 / 我担心 / 我琢磨”作为开头,把内心的真实感受直接表达出来。不必担心“普通”,真切往往比辞藻华丽更能打动人心。

面试室的门刚刚合拢,我立刻倒在椅子上深深吸了口气。不过仅仅几秒钟的松懈,内心又变得焦灼不安,—— 方才应对“未来发展方向”那个问题的时候,表述得是否过于含糊了?面试官那瞬间蹙起的眉头,莫非是认为我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倘若早知道的话,昨晚就应该多加演练几次,现在想来实在懊恼不已。

2. 第三人称全知:作者直接点出人物的心理

他心里明白 / 她清楚 / 他没点破的是

林姐凝视手中的检查单页,手指情不自禁地蜷缩起来。她没告知丈夫真实状况——单页上的“肿块反常”三个字,让她夜半时分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既担忧可能发生变故,又顾虑告知后会让全家人忧心忡忡。

3. 内心独白:把心里的 “碎碎念” 写完整

比直截了当更深入,仿佛角色在与你直接交流,其中包含着疑问、困扰、以及自我开解。它非常适合表现人物内心的冲突,能够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角色的思维世界。

小美凝视着手机上的文字,手指在 “回应” 按钮上方停顿了许久。该说什么呢?要是说 “可以” 是否显得过于积极?要是说 “稍等” 是否会让他认为她不感兴趣?或许直接发送一个图画符号?不行不行,图画符号太过轻率…… 她轻轻呼了口气,将手机放在一边,但目光还是忍不住偷偷瞥向那里。

4. 心理反问:用 “为什么” 体现纠结

人物犹豫不决时,内心会反复叩问自己,将这些诘问表述出来,纷乱的情绪马上就浮现了。

王哥伫立在领导办公室的入口处,双腿沉重得仿佛被石膏封住,难以挪动脚步。是踏入室内还是转身离开,他犹豫不决。若进去谈论加薪,万一领导一口回绝,他又该如何应对?未来是否会在工作中遭遇刁难?但倘若沉默不语,家里的房贷迫在眉睫,孩子的学费也即将到期,他实在无法长期勉强自己。为何赚钱如此艰难,让他倍感压力?

二、行为表现类(五种):“不要只停留在思考,要付诸实践”—— 通过行动来展示内心状态

人的内心感受,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为行为:感到焦虑时双手相握,情绪低落时用脚踢石子,心情愉悦时身体轻快地跳跃。记录下这些不经意间的肢体反应,其传达效果远胜于直接说明“他十分紧张”,效果相差可达十倍。

5. 手部动作:写手的小动作,暴露真实情绪

人的情绪状态可以通过双手的动作来体现,比如在感到焦虑时,可能会握紧拳头或者不停地搓动双手,又或者无意识地触摸衣物的边缘;当内心感到不安时,可能会不自觉地摸一摸自己的鼻子或者搔动头部;而当心情低落时,可能会下意识地拉扯衣角或者掰弄自己的手指。

小明被点名去讲台答题,他走向黑板,手指始终紧握着粉笔,几乎捏得粉笔要断了。他写下两个符号,随即意识到有误,立刻擦去,擦除时手腕不住地颤动,甚至粉笔末落在手心都没发现。

6. 肢体动作:写身体的本能反应,藏不住的情绪

人的肢体动作往往比语言更真实:当感到不安时会不自觉地来回走动、难以静坐;面对恐惧时会下意识地往后退、把脖子缩起来;心情愉悦时会身体前倾、腿部轻轻摆动。

李阿姨在医院走廊里等候消息,从倚靠墙边到站直身体,反反复复移动了好几次,每次都穿过整个通道。她走到玻璃窗前望了望外面的景象,随即又扭头朝护士台那边瞧去,刚刚在墙角坐下还不到一分钟,身体就又开始焦躁不安,连鞋子后跟摩擦地面的轻微声响都毫无察觉。

7. 习惯性动作:用人物的 “专属动作” 体现心理

人在情绪激动或平静时,常会做出固定反应,比如咬指甲,或者转笔,又或者搔头发。将这种个人特有的行为与感受联系起来,能让角色更加生动形象。

小宇碰到棘手问题就会咬指甲,这次月考最后一道难题困住了他十分钟,他的指甲已经被咬得露出了红色指肉。咬着咬着,他忽然想到解题方法,手立刻停了下来,连忙拿起笔书写,连指甲缝中的细小渣滓都蹭到了考卷上。

8. 破坏欲动作:用 “摔、砸、撕” 发泄情绪

情绪激动、内心受伤、感到无助时,人们常会表现出破坏倾向,比如撕扯纸张、猛力扔掉物品、用力踢踹座椅。

张磊发现儿子那张仅得三十分的考卷,顿时怒火中烧,随手将试卷揉作一团,用力摔在了案几上。他扔下纸团仍觉得不过瘾,又伸手去抓桌上的练习册,猛地撕扯了几下,随即目光触及儿子惊恐哭泣的模样,动作便戛然而止,胸膛剧烈起伏,呼吸急促。

9. 安抚性动作:用 “摸、抱、拍” 缓解情绪

心情焦躁、情绪低落、感到紧张时,人们会采取自我慰藉的行为,比如交叉双臂、轻触胸口、用力拍打腿部,又或者拥抱靠垫、倚靠物体。

夜晚独自前行,小雅总感觉背后有东西跟着,吓得把胳膊环在胸前,另一只手按着胸口,不停地朝后看。来到小区入口遇见了保安,这才放心下来,无意识地在腿上拍了几下,觉得刚才的行为挺可笑的。

神态可以揭示内心活动,面部表情往往难以掩饰真实想法,通过观察人的神色变化能够了解其心理状态,人的情绪波动常常会在面部留下痕迹,细微的面部动作也能反映出内心的秘密。

人的心情会明显流露在面容上:当感到不安,脸色会发烫,额头冒出细汗;当心情低落,眉头会紧锁,眼眶会湿润;当感到愉悦,眼角会弯起,嘴角会上扬。描绘神情时,无需多用华丽辞藻,选取一到两个核心神态即可。

10. 面部潮红:用 “脸红、发热” 写紧张或害羞

情绪激动、内心腼腆、处境难堪时,面颊会变得温热、呈现赤色,这种变化从耳后蔓延至脸庞,这种表现非常真切。

老师忽然让小雨站起来朗读文章,她一站起,耳朵就发烫了。朗读过程中,声音逐渐低沉,脸颊也渐渐发烫,等读完回到座位,脸上依然感觉温热,不敢看其他同学。

11. 眼神躲闪:用 “不敢看、瞟一眼” 写心虚或紧张

内心不安、面露赧颜、心怀自责时,目光常会游移——不敢迎向他人,有时望向脚底,有时瞧向别处,间或短暂瞥见便迅速收回视线。

小涛暗中将母亲的钱包里的零钱换成玩具,当母亲询问起来,他一直盯着脚尖,许久没有抬头,母亲再次追问,他略微看了母亲一眼,发现母亲面露愠色,立刻又垂下头,用细小的声音辩解道:"这钱不是我拿的。"

12. 眉头变化:用 “皱眉、舒展” 写纠结或放松

心情烦乱、思绪沉重、感到不悦时,眉头会紧锁;思路清晰、心情愉悦、身心舒畅时,眉头会自然展开。一个紧锁,一个舒展,内心的状态完全显露出来。

陈姐凝视着账簿里的数额,眉头拧成了疙瘩,仿佛能夹住一只飞虫。反复盘算之后,发现这个月的开销还是超出了预算,她轻轻呼出一口气,身体向后倚靠在椅子上。就在这时,她忽然想起丈夫提及这个月会有奖金,于是眉头立刻松弛下来,嘴角也浮现出笑容。

13. 眼泪控制:用 “忍泪、掉泪、擦泪” 写难过

悲伤并非单指 “放声痛哭”,更多的是 “强忍泪水”—— 眼眶泛红、用鼻孔吸气、手指拭去眼边湿润,这种表现比 “撕心裂肺地哭” 更令人心碎。

奶奶把小明送往火车站,目送火车启动,她眼眶泛红,用手背拭去眼角泪水。小明在车窗上挥手告别,她也跟着挥手回应,直到火车消失在视线尽头,才低头吸了吸鼻子,口中轻声叮嘱:“抵达那边记得联系我。”

14. 嘴角动作:用 “抿嘴、咧嘴、下垂” 写情绪

高兴时唇角会翘起、张大嘴巴笑;不悦时嘴唇会紧闭、嘴角向一侧歪;悲伤时嘴角会向下、往下挂着。唇角细微的变化,往往直接透露出内心的感受。

小刚目睹同桌弄坏了自己的笔,嘴唇紧抿,一言不发,脸颊鼓起如同充气玩具。同桌表达了歉意,他依然面无笑容,直到同桌拿出自己的新笔送给他,他的嘴角才悄然微微上翘,随即迅速收回,装作毫不在意。

四、环境烘托类(4 种):“景随情变”—— 用环境衬托心理

情绪高昂时,阳光也显得温馨;心情低落时,降雨仿佛带着哀伤。将人的感受融入外界景象,无需直白描述内心,读者依然能够体会。

15. 天气呼应:用天气匹配情绪,景和情同频

高兴时记录 “晴空、日光、绽放”;低落时记录 “阴沉、降雨、凋零”;焦虑时记录 “风起、雷鸣、天色阴沉”。

小丽与伴侣分手后沿着道路行走,天空忽然飘洒起细雨,雨水落在她的面部带来微凉之感。路旁的树叶在风力作用下发出阵阵声响,仿佛在讥讽她,即便是经过的犬只也垂下头颅,对她视而不见。她将外衣裹得更紧,感觉身体整体都变得寒冷。

16. 光线暗示:用光线写心理,亮暗对应心情

情绪高涨时,窗外光线充足,室内灯火通明;情绪低落时,四周光线微弱,身形轮廓模糊;感到困惑时,眼前一片朦胧,事物轮廓不明。

老周丢了工作之后,整日宅在家中,窗户的遮挡物扯得密不透风,仅有的光线经由细小缝隙挤入,在地上勾勒出一条纤长的暗影,他蜷坐在沙发里,凝视着地上的暗影,暗自感怀自己形同这暗影,孱弱无力。

17. 声音烘托:用周围的声音放大情绪

情绪激动时,可听见计时工具的声响、身体内部搏动的节律、行走的动静;平和状态下,能感知到气息的起伏、自然界的轻响、邻里的犬吠;心绪不宁之际,会遭遇鸣笛的干扰、口角之声、电子设备的杂音。

考前那个夜晚,小敏平躺在床上,目光直视房顶,耳边充斥着钟摆的嗒嗒声响。嗒嗒,嗒嗒,每一下都仿佛敲在心口,她扭过身去,连窗外知了的鸣叫都变得恼人,真想立刻用东西捂住双耳。

18. 环境细节:用身边的小物件折射心理

情绪低落时,物件容易倾倒、书籍容易散乱、衣物容易起褶;情绪高涨时,物件容易归位、花木容易得到浇灌、桌面容易保持整洁。物品的形态,正是个人心境的反映。

小吴和伴侣发生争执,把桌上的杯子移到旁边,杯子里的液体泼洒在地上。她没有清理,就坐在椅子上凝视着杂乱的桌面——新叠好的衣物放在沙发上,控制器掉落在地面,仿佛她此刻纷乱的心情。

五、对话藏心类(4 种):“话里有话”—— 用对话暗示心理

人们不会把所有想法都直接表达出来,常常是“口中所言非内心所想”。借助“话语不达意、欲言又止”的交流方式,将真实想法隐藏在言语之中。

19. 言不由衷:说的和想的不一样,口是心非

他心情愉悦时却表示“还可以”,情绪低落时又声称“一切正常”,这种言语与内心感受不符的现象,恰恰反映了其真实想法。

职场心理 论文 微博_心理描写方法大全_心理描写写作技巧

妈妈为小红购置了她期盼已久的书包,小红接过书包,嘴上硬撑道:其实我也并非特别想要,就是原来的书包已经有些破损了,但说话时,她的手指却不停触摸书包上的图案,眼睛里闪烁着光芒,妈妈笑着附和:是是是,你根本不想要。

20. 欲言又止:话说到一半停住,藏着没说的心思

内心有许多话语却难以启齿,话已到唇边又自行收回,常用诸如“嗯”“哦”“那个”之类的口头禅来掩饰迟疑。

小凯打算向同桌索取笔记,却迟疑了很久,最终鼓起勇气询问,语气有些犹豫地说,那个,你的笔记可以让我参考一下吗,我昨天……他话还没说完,就注意到同桌眉头紧锁了一下,于是连忙打住话头,说没什么没什么,我自己再想想其他办法,其实他昨天因为生病没来上学,导致整节课的知识点都错过了。

21. 重复啰嗦:反复说同一句话,体现紧张或在意

情绪激动、心神不宁或格外关注某件事时,常常会反复提及相同的话语,诸如“如何是好”“无需忧虑”“是否属实”。

小芳在机场等候友人,航班延误了整整一个钟头,她频频向友人发送讯息询问状况,询问友人抵达何处,询问是否遭遇交通阻碍,叮嘱友人无需心急,务必从容前行,发完信息后她目光一直注视着出口,口中不断嘀咕,询问友人为何迟迟未到,担忧友人是否遭遇了什么意外情况。

22. 反问掩饰:用反问掩盖真实想法,不敢直说

内心渴望倾诉却顾虑重重,便借助反诘来掩饰,诸如“难道你不觉得……” “莫非你并非希望……”

小琳打算约男朋友看电影,又担心他嫌烦,便试探道:新片刚开播,据说很吸引人,你不会觉得没意思吧?男友回应说:没什么意思,她随即提议:既然有空,要不要陪我看场电影?

六、细微之处显心绪(五种类型):“细微之处的表现往往透露内心感受”—— 通过细微现象展现心理状态

最能触动人心的心理刻画,常常隐藏在细微之处,例如抚摸旧影像思念故人,品尝家常菜肴回想起往昔,此类点滴往往比直抒胸臆的情感表达更具感染力。

23. 物品关联:通过 “旧物件” 触发回忆和情绪

一件旧物件,比如旧影像、旧玩具、旧服饰,往往能唤起脑海深处的故事片段,借助物品来触动回忆,这种方式显得顺其自然,毫无勉强。

清理抽屉之际,小夏发现了奶奶亲手编织的帽子,帽子因多次洗涤而变得洁白,指尖部位还留有修补的痕迹。她试着将帽子戴在手上,尺寸十分合身,这时脑海中浮现出奶奶在灯下编织帽子的情景,她的眼眶立刻湿润了——奶奶离世已近一年。

24. 味觉嗅觉:用 “熟悉的味道” 勾起心理感受

食物是往昔的线索,母亲烹制的佳肴,祖父抽的烟,幼时吃的甜点,每一种气息都关联着特定的人物与经历,一旦感知便涌现回忆。

放学经过那个小区的馒头店,飘来一股韭菜的香气,小远顿时驻足不前。这种气息,与他祖母亲手制作的馒头如出一辙,他回想起每次放学归来,祖母总会把刚出炉的馒头送到他手里,热得他必须换着两只手捧着。如今祖母住在乡下老家,他已经半年尝不到那味道了。

25. 生理反应:写 “不受控制的生理变化”,藏不住的情绪

激动的心情下,身体会出现一些变化,比如心跳会变得快,手掌会出黏液,喉咙会感觉干涩,胃部会有些不安,这些体验非常真切。

小琪该上台发言了,她一踏上讲台,就感到心脏怦怦直跳,喉咙也变得很干涩,甚至无法发出声音。她紧紧握住自己的双手,掌心全是汗水,停顿了好一会儿,才缓缓地开始讲话,声音中还带着明显的颤抖。

26. 时间感知:用 “对时间的感受” 写心理

愉悦时感觉光阴飞逝,忧愁时觉得岁月迟缓,焦虑时觉得每一刻都漫长无比,安逸时感觉瞬间即逝。

等公交车期间,小杨看了看时间,实际仅过去了五分钟,但他感觉仿佛半小时过去了。一阵风吹来,他赶紧裹紧了衣服,同时目光一直投向公交车即将到达的方向,心想如果再等不到车,上班就会迟到,这个月的全勤奖金也就泡汤了。

27. 注意力转移:用 “故意转移注意力” 写内心的不安

内心牵挂着某些事情难以释怀,于是刻意去做其他事情来分散心神,不料越是这样做,越是更加关注那些原本的事情。

小美在等待高考分数公布期间,内心感到十分焦虑,于是她刻意打开电视观看综艺节目,然而她的目光根本没有注视在电视屏幕上,手中的遥控器不停地按动,更换了十几个频道也没有停下来。当妈妈喊她去吃饭时,她虽然口头上答应了一声,但仍然坐在沙发上,整个思绪都集中在“考试成绩何时能够公布”这个问题上。

心理状态并非固定不变,它随着时间推移而波动,有时高涨,有时低落,起伏不定,难以预测,这种转变是持续不断的,反映了内在感受的动态演变。

人的心境不会固定不变,时而紧绷,时而舒缓,时而恼怒,时而释怀,时而低落,时而愉悦。描绘心理的起伏变化,角色形象更加生动。

28. 情绪转折:从一种情绪转到另一种情绪,有 “转折点”

以某个微不足道的事情作为转换契机,能够使人心情瞬间转变,例如从悲伤转为喜悦,从恼怒转为懊悔。

小浩考试失利,独自待在屋内懊恼,将书本摔落在地面上。恰在此时,妹妹捧着牛奶步入室内,轻声说道:“哥哥,请息怒,我将我的小红花赠予你。” 当小浩望见妹妹递来的小红花时,心中的怒火顿时熄灭,转而生出几分惭愧,连忙将书本拾起。

29. 情绪叠加:多种情绪混在一起,又哭又笑又气

人的感受常常是复杂的,既有愉悦也有悲伤,既有愤怒也有怜惜,既有不安也有憧憬。描绘这种相互交织的内心状态,显得更加真切。

父亲旅行归来,为小宇捎回了心爱的篮球,孩子高兴得蹦跳不停,但望见父亲下巴的胡须和眼中的倦意,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他紧搂着篮球,说道:“父亲,你下次不必特意购置物品,准时到家就好。”话音未落,眼眶泛红,嘴角却挂着笑意,轻轻摩挲着球体。

30. 情绪升级:情绪慢慢变强烈,从 “有点” 到 “很”

从轻微的忐忑不安,到强烈的焦躁不安,从淡淡的忧伤,到深深的悲伤,描绘情感的逐步增强,更能触动人心。

小芸初次站上舞台表演,起初内心有些忐忑,掌心微微渗出汗水。然而,当聚光灯打在她身上,望见台下众多目光聚焦于自己,紧张情绪骤然加剧,双腿开始颤抖,台词竟有半数遗忘,伫立台上,思绪完全混乱。

31. 情绪平复:从激动到平静,有 “缓解的过程”

情绪波动过后,逐步冷静下来,可以通过进行深呼吸、小口饮水、放空思绪等行为来展现。

和小伴侣发生争执后,小兰非常不悦地待在沙发上哭泣,持续了十多分钟,她拿起桌上的杯子抿了一口,并且做了几次深呼吸,目光投向窗外的那棵树,逐渐感觉怒气减轻了 —— 想到伴侣也是为了这个家着想,只是表达意见时态度过于急躁。

特定情境下,个体心理状态会有所不同,需结合具体环境分析,每种情况都有其独特性,不能一概而论,应分别对待,深入探究其内在原因。

各种情境之中,内心感受各异:撒谎时的不安、独自一人的落寞、漫长等待中的焦灼、深受触动时的温馨、面临危险时的惊恐。依据具体情境来剖析心理活动,才更为真切。

32. 说谎场景:写 “说谎时的小动作”,藏不住的心虚

撒谎时会露出一些迹象,比如会不自觉地搔鼻子,或者频繁地转动眼球,说话时也可能出现停顿,同时会避免与人对视,需要记录下这些表现。

小涛暗地里使用了电脑,当妈妈询问他时,他飞快地转了转眼球,轻轻碰了碰鼻头,含糊不清地回答:“我…… 我没有,一直在做功课。” 话音刚落就迅速垂下了脑袋,不敢与妈妈的目光接触,唯恐露出马脚。

33. 独处场景:写 “独处时的真实想法”,不用伪装

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会去掉表面的掩饰,内心的思绪变得十分真切,孤独感、困惑情绪、松弛状态、思念之情,这些感受都可以直接地表达在文字上。

周末独处家中,小敏蜷在沙发里,目光直视房顶,思绪飘远。平日里上班需强装镇定,与友相聚要强颜欢笑,唯有此刻,她才肯坦白内心稍感落寞——倘若父母就在身旁,无需她亲自操持厨事,也无需独自承担所有重担。

34. 等待场景:写 “等待时的焦虑”,坐立不安

等待时的感受很复杂——既盼望尽快结束又担心发生意外,既想放弃又觉得不甘心,常常表现为关注时钟、踱来踱去以及思绪万千。

小周在医院等候妻子分娩,他坐在过道的椅子上,十分钟内反复看表好几次,听到产房传来声响,他立刻起身,来到门口却不敢推门,在原地踱步好几趟,口中不停祈祷:“千万不要发生意外,务必母子平安。”

35. 感动场景:写 “感动时的温暖”,不用 “大哭”

触动并非仅限于 “落泪”,更在于 “心间微热”—— 鼻尖发涩、唇角轻扬、渴望拥抱那个人,这些不易察觉的体验尤为动人。

下雪天,小莉没带伞,站在公交站冻得瑟瑟发抖,身体在寒风中抖动不止。这时,邻居张阿姨开车路过,她摇下车窗,向小莉招手说:“上来吧,我送你回家。” 小莉坐进车里,感受到温暖驱散了寒意,看着张阿姨专注开车的侧脸,心里感到一阵温暖,鼻子有些发酸,觉得这个冬天似乎不再那么寒冷了。

惊悚情境:描绘惊惶时刻的胆怯,以生理性应激来表现

惊惶时的内心感受包含着“担忧外加想要躲避”——脉搏会变得更快、掌心会变得冰凉、双腿会发颤、身体会变得僵硬,描述这些天生的表现,比说“我感到非常恐惧”要真切得多。

夜幕降临,独自穿行于空寂的巷道之中,忽然察觉到身后传来渐行渐近的脚步声响。心脏骤然加速跳动,掌心沁出冷汗,双腿微微颤抖,内心焦灼万分却又不敢转身探看,只能拼命迈开步子,连呼吸都刻意放缓,口中不断低声祈求:"请勿靠近,请勿靠近。"

九、心理刻画三大要点:远离常见误区1. 避免 “众生心态” 陷阱:内心活动需契合角色的 “社会地位与个性特征”

最容易犯的错误在于将所有人的内心活动想得毫无差异——儿童说着成年人的话语,长者展现出年轻人的纠结状态,普通劳动者思索着企业高管的忧虑。心理刻画要符合人物身份:孩童的思绪表现为简单的快乐与悲伤,年长者的想法体现为深远的挂念,职场初学者的心态则是交织着不安与憧憬。

要防止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不一致的问题,思想状态需要和身体行为、面部表情相互协调,保持一致。

描述了某人感到不安,却未展现不安的举止;描绘了某人显得喜悦,却画她紧锁眉头——这种不协调会让读者失去代入感。内心状态与外在行为应当相符:感到焦虑时就会有 “双手相握、双腿颤动”,心情愉悦时就会有 “面带微笑、脚步轻快”,情绪低落时就会有 “泪水滑落、垂首低眉”。

3. 避 “无意义堆砌” 坑:心理描写要 “为情节服务”

作者常描写一些不相干的思绪——比如人物在奔赴火车的途中,却笔锋一转,追忆起往昔的玩具;或者在参加面试的场合,注意力却放在了午餐的选择上。心理活动描写需有针对性,必须与推进故事发展或刻画人物性格相契合:描写赶火车时的内心活动,应围绕紧迫的时间感展开;而描述面试时的心理状态,则要体现出对表现不佳的忧虑。

十、结语:写好心理描写,关键是 “多观察、少套路”

内心刻画的关键并非 “技巧丰富”,而是 “十分真切”。怎样才算真切呢?关键在于两个环节:首先仔细体察,然后动笔书写。

日常外出,留意周遭人事:地铁上急于上车的乘客,他们的双手在忙些什么?面容又展现出何种神态?超市中与孩子发生口角的母亲,她的言辞中暗含着怎样复杂的情感?到家之后,将这些“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若赋予小说角色,便能成为最为逼真的内心刻画。

心理刻画,最担忧的不是“刻画得不好”,而是“不敢描绘具体情景”。即便只描写一个“手在颤抖”“脸颊发烫”,也比空洞的感慨更有力。那些难以察觉的情感,其实都隐藏在可观察的细微之处。

分享到:
客服服务热线
7x24小时服务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收费与推广
网站特色
咨询反馈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