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与操作系统相互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我国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如何攻克技术难关、打造独立生态系统?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具身智能(Embodied AI)又将如何革新人机互动模式及产业格局?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李治军教授,作为观察者网“年度科创人物·年度求索者”的获奖者,近期受邀来到心智观察所。他在这里,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生态系统中的问题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国产操作系统的突破之路进行了深入分析。此外,他还探讨了具身智能在工业和服务领域应用的可能性,并揭示了高等教育科研与产业需求之间紧密联系所面临的挑战及潜在机遇。
【对话/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心智观察站:尊敬的李教授,您好。您目前担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师职务,而且您过去在求学期间也曾就读于哈工大。请问,在过去的岁月里,您持续关注的学术领域有哪些?目前,您最关注的研究议题又是什么呢?
李治军表示,自本科时期起,他对操作系统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当时,他认为操作系统是软件领域中的复杂结构。从研究生阶段到博士期间,再到后来的工作与科研,他始终聚焦于操作系统这一领域。自1995年Windows 95问世以来,他亲眼目睹了Windows系统的成长、Linux的崛起,以及中国鸿蒙系统的诞生。
目前,机器人作为未来关键终端设备,同样离不开操作系统的支撑。从我国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遭遇着“芯荒魂缺”的难题,这里的“芯”指的是芯片,“魂”则是指操作系统。近年来,国家、政府、行业以及市场对操作系统的关注度持续上升,这让我感到无比振奋。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始终是我的专业追求,同时,它也是我内心深藏的梦想。我渴望能够将这种融入身体感知的智能操作系统真正实现。
心智观察所:一般用户对操作系统的了解主要集中在PC电脑和手机移动端。我想询问,您所开发的操作系统在机器人领域,是否已经实现了批量生产?此外,它的具体应用领域又有哪些?我们通常在哪些场合会使用到您的操作系统呢?
李治军表示,操作系统在软件领域中无疑是异常复杂的。无论是个人电脑上的Windows和Linux,还是移动设备上的安卓和iOS,乃至我们国家的鸿蒙系统,它们都逐渐被公众所熟知,并有效解决了众多难题。而在未来,机器人被视为人类迈向具身智能时代,乃至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所在。机器人操作系统必须拥有新的特性,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具备自主能力。机器人应当能够自行运作,无需像手机或个人电脑那样依赖人工干预。
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完善的机器人操作系统,整个行业正持续进行探索。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早,并已取得一定成就,然而,这些成果仍需经受实践的考验。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主要聚焦于自动化场景。以工厂为例,由于老龄化问题加剧和生产环境的恶劣,工厂迫切需要替代人工,因此,机器人在B端的应用需求正逐步上升。
人类能够感知并理解周围的环境,并且能够独立做出决策,然而目前尚无任何机器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目标是开发出一种操作系统,并与之结合机器人,使其能够在工厂环境中替代人类并实现自主决策,同时还能灵活适应各种场景的变化。我们已在部分工厂进行了原型展示,但尚未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心智观察所:您所提及的,机器人引领我们步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具身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时代。您能否对此进行简要的科普?关于“机器人”与“具身智能”,它们之间是否可以视为同一概念?
李治军表示,二者不可等同视之。具身智能代表的是一种内在的特质,而机器人仅仅是这一特质的一种外在体现。简单的对话并不能等同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的具身化,指的是与物理世界的结合,具身智能着重于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的相融,机器人便是实现这种相融的典型工具,然而它并非唯一。展望未来,具身智能或许将以多种智能体结合的方式展现。未来或许将不再有传统的道路,取而代之的是飞行汽车、无人机以及机器人;以我们现今的录音棚为例,它未来将拥有众多自主智能功能,灯光系统将能够自动调节,这些都可称之为具身智能。展望未来,或许便是这样的景象。
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一种外在体现,当然这种体现并非局限于机器人本身,无人机从空中观察的视角同样适用。展望未来,或许还会出现其他形态的具身智能,它们不必拘泥于人形,甚至可以被称为智能实体。
心智观察所:请问您是在何时产生了创业的念头,从而决定从教师身份转变为一位创业者呢?
李治军表示,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出色,他本人也深思熟虑了许久。他从事操作系统领域的研究,深知操作系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通常需要通过实际成果来验证,必须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应用和不断优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或实验阶段。
它并非像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其他研究那样,诸如构建数据集、开发算法,能够迅速得出成果。这涉及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必须在现实场景中展现出功能,否则便不具备算法的特性。即便你向它提供一组数据集,并在该数据集上成功生成结果,也不能断言该系统在A点有效,而在B点则无效。

优秀的操作系统犹如智能手机,具备适应多种场合的能力,如低功耗、高负荷等特性;它既能应对游戏或社交的需求,还需经受住各种考验。此类系统不应仅限于实验室阶段,必须投入实际应用中,通过不断迭代,才能不断优化,实现更加卓越的表现。
因为这个专业领域有其独特之处,加之我个人的浓厚兴趣,我总觉得仅仅构建一个原型系统,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我渴望让这个系统能够真正投入使用。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仅凭学校的资源远远不够,还需要产业的支撑,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创业的征途中,您是否察觉到您所憧憬的领域与您过往的认知存在差异?抑或,创业是否使您对研究领域有了全新的理解?
李治军在创业历程中察觉到,实际需求与理论研究成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身为教师,起初常常怀揣着理想主义的情怀,或许全球的科技从业者都抱有类似的信念。理想主义者倾向于提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便是人类科技追求的至高理想——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在真实的创业实践中,人们会发现创业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客户更看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本效益,而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先进程度。这推动我对问题进行了重新定位,聚焦于实际需求,并通过持续迭代对产品进行改进。创业是一项全面的工作,它要求我们在技术、市场以及客户需求之间取得平衡。
我们之前或许对某个问题进行了界定,从理论上讲,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们能够设定出相当吸引人的指标,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客户可能并不对这种界定表示出兴趣。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公司目前对创新及产业或应用领域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创新与产业,或者说应用,理应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滋养的双轮驱动机制。当然,这对教师来说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那就是我们应当更加深入地探究需求,而非仅仅凭借主观臆断来定义。
心智观察站:在您回顾自己的创业历程时,您认为有哪些陷阱是您曾亲身经历并希望今后不再踏足的?同样,您也希望其他正在创业的人能够避免重蹈覆辙,不再犯这些错误。
李治军指出,创业者应迅速将产品投入市场,依托用户反馈进行迅速更新,而非执着于打造完美无瑕的产品。创业者应着眼于实际需求,而非仅凭个人主观见解来界定问题。
新兴的具身智能领域为创业者和产业界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有投资者询问,国外是否有值得学习的公司案例。经过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在当前阶段,很难找到可以直接复制并应用的成熟模式。尽管微软、亚马逊等企业的成功经验曾为我国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但在具身智能这一特定领域,尚缺乏一个明确的成功模板。鉴于此,我们应摒弃一味模仿的思路,转而重视并推动创新。
创新者必须迅速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产品,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应相互包容并积极提供反馈,以此促进产品的持续改进和升级,这对于推动产业进步极为关键。
机器人这一新兴领域,国内外尚未确立完善的运作模式,创业者们应当把握发展良机,勇于探索,同时重视将产品特性与市场实际需求相融合。
心智观察所:您曾供职于一家规模庞大的手机制造商,并担任首席科学家一职。当前,手机行业正寻求与具身智能技术相融合,这一趋势究竟只是炒作,抑或背后确实存在旺盛的市场需求?
李治军表示,从行业发展的视角来看,小米等知名手机制造商已顺利踏入汽车行业,这一现象显示出产业融合与技术创新持续向前推进。同时,诸如微软等科技巨头亦在积极投资人工智能企业,例如OpenAI。基于此,我认为,无论是计算设备、个人电脑,抑或是手机等,它们均在社会进步的推动下持续进化。手机制造商涉足机器人领域并非一时兴起,未来或许会成为一种新趋势。手机制造商与机器人存在相似之处,比如,尽管手机的生产成本和产业链相对机器人更为简略,它们仍涉及从芯片制造到封装、通信模块、电路设计以及存储系统等多个硬件与软件的组成部分。
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手机产业相似,它将从基础机械部件的制造逐步扩展至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并最终深入到应用开发的层面。这种发展轨迹与手机行业的发展路径颇为相似。许多人甚至预测,未来的手机将进化为一种超级动态设备,它或许能够替代或增强机器人的某些功能。基于此,手机制造商凭借其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的积累,有望顺利拓展至机器人市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手机制造商必然能在机器人领域取得成功,因为机器人产业拥有其特有的行业属性,目前主要聚焦于B端市场,未来或许会转向C端市场,例如家庭保姆和养老服务等领域。尽管如此,在可预见的将来,B端应用场景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行业知识的积累显得尤为关键。
手机厂商在机器人生产方面所面临的机械工艺和生产流程,是他们所不熟悉的。这就需要B端行业专家,例如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指导和协助,以帮助手机厂商踏入机器人领域。鉴于此,我认为手机厂商向机器人领域转型是可行的,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多个行业的紧密协作。
截至目前,国内外市场上尚无明确的机器人操作系统竞争对手。在国外,部分企业正在尝试开发类似的技术方案,比如通过整合多种模型来促进机器人间的协作以及环境认知。我们正努力将系统与模型相结合,力求在该领域实现创新,并与国际上的同行进行竞争。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