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焦点访谈

中国云厂商海外市场开疆拓土,GoTo集团两大核心业务花落谁家?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8-09 作者:佚名 浏览量:

编|王一粟

中国云厂商在全球云市场的地位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经过长达8个月的精心准备,经过4小时54分钟的紧张割接工作,在今年6月份,印尼国内规模最大的科技公司GoTo集团旗下的即时出行和配送平台Gojek,已顺利实现了业务系统的迁移,迁移至了腾讯云平台。

紧接着,GoTo公司宣布,其金融服务分支GoTo Financial将基础设施迁移至阿里云平台。此举意味着,阿里云将承担起支撑印尼国民级数字钱包GoPay的重任,为超过2000万用户提供服务。

在东南亚地区,GoTo公司作为领先的互联网科技企业之一,其旗下两大主要业务遭到中国云计算服务商的分割,这一现象显示出中国云计算服务商在全球云计算领域的地位正持续上升,而这不过是中国云计算服务商进军海外市场的众多案例之一。

2024年10月,印尼总统亲临中印工商论坛现场,目睹了GoTo集团与腾讯云、阿里云达成合作协议。这一历史性时刻,图片源自网络。

近年来,云服务提供商走出国门的现象日益普遍,然而在此之前,这一行为多与自身业务拓展或满足中国企业出海需求相关。然而,自去年起,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云服务提供商的国际化进程已被逐步纳入到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之中。

自去年起,我们将出海视为一项独立的事业进行推进。今年五月,阿里云智能副总裁兼公共云事业部首席架构师韩鸿源指出,尽管出海事宜早已存在,但今年的关注度显著提升。

在杭州举办的2025年阿里云中企出海盛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吴泳铭明确指出,阿里云正以战略高度进行投入,全力支持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去年九月,在腾讯云举办的产业合作伙伴峰会上,公司明确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发展方向,分别是人工智能、国际市场拓展以及融合创新。进入今年四月,腾讯集团副总裁兼政企业务总裁李强透露,公司计划在海外市场投入上进一步增加力度。

为什么云厂商出海明显加速?

众所周知,拓展新的市场空间是业界共识,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降临,AI技术与云计算的结合有望为云服务提供商在国际市场上的拓展开辟新的路径。

AI已不再是那些孤立分散的云端服务,它已经转变成了构建所有云端服务的基本设计理念。正如市场调研机构Forrester的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戴鲲所指出。

因此,依托于早期在云基础设施领域的布局,中国云服务提供商正积极向海外市场,包括与当地企业合作,通过战略性的全球扩张,特别是针对香港、东南亚、中东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地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在全球的云计算领域,亚马逊的AWS、谷歌的云服务、微软的云平台等企业凭借“通用技术标准化”的原则占据了先机,形成了领先地位。而中国的云计算企业,作为后来者,一直处于跟从者的角色。然而,随着AI技术与本土化场景的深度融合以及定制化服务的兴起,这或许将成为中国云计算行业的一个转折点。

今年,云服务提供商的国际化步伐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广泛布局,而且标志着他们已深入参与到AI+生态系统的激烈竞争中。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云计算产业正逐步从国际市场的追随者角色,转变为全球AI云服务领域的规则制定者。

而这一转变的核心,就是AI技术与本地化场景的深度绑定。

AI带动全球云增长,中国云厂商的新机会

在全球云市场的竞争中,中国云厂商一直在追赶头部国际大厂。

在全球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排行榜上,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以及谷歌云服务稳居前三甲,而我国的阿里云紧随其后,位列第四,成为唯一跻身全球前五的中国云服务提供商。

数据显示,2024年,亚马逊AWS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30%的份额,位居首位;微软Azure紧随其后,市场份额达到21%;谷歌云凭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突破,成功将市场份额提升至12%。在我国,阿里云的市场份额为4%,而腾讯云则以2%的份额,位列全球第八。

可想而知,在全球云市场,中国云厂商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压力。

尽管如此,中国云计算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速度极为迅猛,以阿里云为例,其业务规模在五年内膨胀了超过二十倍。根据Gartner的统计,阿里云位居亚太地区首位,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云服务供应商。华为云在海外市场的年收入增速超过五十个百分点,营收增长达到了十八个百分点,而腾讯云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态势。

对于中国的云计算服务商来说,若想在国际云服务市场中寻求更深入的突破,单纯依赖云服务的销售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了我国云服务商走向全球化的关键通行证,同时也成为了我国云服务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为什么AI对云厂商来说如此重要?

AI大模型时代的降临,正催生着企业对应用的新需求,这一趋势同时也推动了AI云服务的快速发展。同时,AI技术为全球云计算服务商带来了显著的收入提升。

根据微软发布的2025财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Azure服务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33%,特别是AI服务对该业务的贡献显著提升,从上一季度的极低比例直接攀升至16%。

这反映出,在新增的云计算需求中,相当比例是由人工智能工作负载直接推动的。由此可见,企业用户并非仅仅对AI进行初步的“尝试”,而是将其视为核心业务,并在云平台上进行迁移和部署。

另外,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微软的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公布了一项重要信息:其AI业务的年度化收入周转率(ARR)已经攀升至超过13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同期实现了惊人的175%的增长。

这130亿美元的承诺并非遥不可及,它已转化为正在发生的、切实可行的收入。

2025年第一季度,谷歌云的增长率达到了31%;Gemini API的调用量在半年内猛增了200%;同时,有70%的生成式AI领域的独角兽企业选择了其服务;正是依托于对AI领域的投入,谷歌云成功地将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12%。

在国内,根据相关数据,阿里云、百度智能云等企业通过加大AI领域的投入,成功实现了营收增速的逆转,再次步入增长轨道。

根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25财年年报,受人工智能需求推动,阿里云的财务年收入实现了两位数的显著增长;同时,AI相关的产品收入在连续七个季度中均实现了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观察可见,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潮流正迅速波及全球各地,众多企业纷纷将其纳入自己的运营框架内,这一趋势也相应地推动了它们对云计算服务的需求增长。

同样,在中国,AI大模型正大规模投入实际应用,而更为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将AI技术实力拓展至国际市场。

当前,我国企业迈向国际市场,正经历从数字化与产业出口相结合的模式,向智能化与产业出口相结合的新阶段过渡。

在2025年的阿里云中企出海峰会·深圳站,阿里云智能集团的高级副总裁兼公共云事业部总裁刘伟光提出,从2024年起,预计在未来十年间,中国企业的AI技术出海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遍访了我国众多主要汽车制造商,注意到自2025年起,每辆驶向国际市场的汽车都搭载了智能化技术,乃至智能驾驶功能;同时,每一部智能手机都具备了人工智能的属性,而智能可穿戴设备、无人机等亦成为了AI产品的有力代表。刘伟光这样讲述,云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不再仅仅是基础架构,而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支撑角色。

鉴于这一背景,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全球云计算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人工智能为云服务提供商开辟了新的增长路径。同时,AI技术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发展潜力巨大,这无疑为中国云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观察全局发展态势,全球有高达78%的企业倾向于采纳人工智能技术。回顾过去十年,企业经历了数字化和云计算的转型过程。展望未来十年,我们关注的焦点将是云与AI结合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正如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云国际事业部总裁袁千所言。

在全球化的AI浪潮中,中国企业的智能化国际化步伐亦不容忽视。在这一进程中,我国云计算服务商的国际化进程亦需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结合。面对日益扩大的全球云计算市场,中国云厂商究竟如何利用AI技术抢占先机?

补足AI算力差距,云厂商构建全球一张网

在全球云计算领域,微软的Azure、谷歌云以及亚马逊的AWS正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对于国内的云计算企业来说,若不积极争取市场份额,这些份额很可能会被那些国外的云服务提供商所占据。

世界十大工程机械厂商__世界芯片厂商排名

抢地盘的第一步,当然是要先打牢地基。

目前,我国云计算服务商在海外市场主要服务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客户群体,然而,这些客户普遍采用国内和国际各自独立的一朵云的双架构模式,这使得他们难以实现国内外业务的协同增长。

LiblibAI作为我国首个AI原创图像平台,自去年起便着手海外模型生态的构建,同时致力于开发多模态内容工具集。然而,在面向海外市场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应对一系列挑战,包括合规性问题、确保全球访问的一致性、业务的快速更新迭代以及多模型并行调用等。

实际上,LiblibAI之外,诸如生数科技、Minimax等众多大型模型企业亦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而这些企业在海外同样遭遇了诸多挑战。

要解决这些问题,构建一个全球性的网络至关重要,而且这个网络还需具备即插即用的AI功能。

自去年起,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众多云计算服务商纷纷加快了对海外云计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步伐,同时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到这些基础设施中。

今年五月,吴泳铭透露,阿里云计划迅速构建一个涵盖中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中东、欧洲以及美洲的全球云计算网络,并计划在本年度新增七个数据中心,具体包括阿联酋、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日本以及墨西哥。

据可靠消息,阿里云在遍布全球的29个不同地域以及87个可供使用的区域内,其每一个数据中心都预先安装了通义大模型、百炼推理引擎(该引擎具备GPU秒级启动功能)以及PAI训练平台,从而构建了一个可直接投入使用的AI工作环境。

今年,腾讯云计划对海外市场进行持续投资,拟在中东地区投入资金高达1.5亿美元,并计划在沙特阿拉伯设立首个数据中心,预计年内正式运营;此外,腾讯云还宣布了在日本大阪设立新的可用区,这将是继东京已有的两大可用区之后,腾讯云在日本建立的第三个数据中心。

目前,该基础设施已遍布全球五大洲的21个区域,运营着56个可用的服务区域,并部署了超过3200个加速节点以及200T的带宽储备,完全能够满足企业进行全球业务扩张的需求。据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年间,腾讯云的国际业务实现了两位数的持续增长,服务对象已超过1万家海外客户,业务范围覆盖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

腾讯云在海外的基础设施也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不再仅仅是进行“算力扩展”,而是转向了“AI原生架构”的构建。这一转变得益于云智算的算力、存储和网络的一体化,边缘网络的实时性得到了优化,以及本地化数据中心的合规性支持,最终构建起了涵盖“训练、推理、应用”全流程的海外AI基础设施矩阵。

在沙特阿拉伯,该地区的双可用区域不仅能够进行大型模型的推理计算,而且借助边缘云计算技术,还能支持电竞直播中的AI弹幕互动功能;而在东南亚地区,智能计算节点则被直接整合到汽车制造企业的生产线中,从而实现了AI质检的即时响应。

华为云在国际市场的数据中心拓展战略同样以“构建全球统一网络”为核心指导思想,依托本地化资源配置和生态体系合作,正加快在非洲、东南亚、中东以及拉丁美洲等快速发展的区域市场进行战略布局。

近两年来,该公司持续在中东、北非等地拓展业务版图,分别于沙特利雅得和埃及设立重要节点并启动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埃及设立的节点成为北非地区首个公有云服务。进入今年2月,华为云在尼日利亚增设了服务节点,这也标志着西非地区迎来了首个本地云服务。

观察发现,自去年至今,我国云计算服务商在全球基础设施布局方面持续扩大其业务版图,其原本的核心市场主要集中于亚太区域,而目前正逐步向中东、北非以及西非等新兴市场进行拓展。

在扩张的过程中,这些云计算服务商对海外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不仅提高了海外人工智能应用的实施效率,而且通过技术创新明确了它们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所扮演的角色——它们不仅是计算能力的提供者,更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共同构建者。

跟全球云巨头抢地盘,深入本土化AI场景

阿里云已在全球30个地区展开运营,拥有89个可用区,稳居亚太地区首位。与此同时,华为云的384超节点在单节点推理性能上已超越英伟达。我国厂商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与国际云服务提供商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而未来真正的突破,将隐藏在AI领域本土化深入挖掘的过程中。

这恰好印证了地平线CEO余凯曾言,要在缺乏竞争的领域展开竞争。

近期,中东、拉美等新兴区域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日益迫切,例如沙特阿拉伯制定的2030年愿景计划,将数字化与新能源提升至核心战略位置。

同时,相关数据表明,在接下来的五年内,拉美地区的云计算应用比例预计将上升25个百分点;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拉美云计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00亿美元。

在当前的AI大模型发展热潮中,无论是东南亚地区,抑或是其他新兴地带,对AI技术的应用推广都显得尤为迫切。尤为关键的是,这些区域在AI大模型技术的研究与进步方面并未占据领先位置,因此,他们亟需借助先进的大模型技术,以实现AI技术的本土化应用,并力求在技术层面实现追赶和超越。

印尼位居全球AI市场第三,其AI应用部署的速度极快。GoTo集团首席技术官William Xiong表示,开源模型对于GoTo集团而言,我们觉得它既大有裨益,又极具价值。

显而易见,这些尚未被触及的“荒芜之地”中,蕴藏着无尽的商机。因此,我国云计算服务商若要在这些“荒芜之地”落地生根,已不再仅仅是将产品推销出去,更需将自身实力融入其中,特别是AI领域。

从大模型技术来看,中国开源模型始终保持在全球市场前列。

7月31日,国际开源社区Hugging-Face发布的最新趋势热榜揭示,前十名模型中,国产大模型占据了九席。其中,智谱公司最新推出的新一代旗舰大模型GLM-4.5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阿里集团旗下的通义千问模型Qwen3,位居第二。而腾讯公司最新发布的3D模型混元,则位列第三。

与封闭的大型模型不同,开源模型的技术特点在于其可下载、部署与使用的便捷性,因此,我国的开源大型模型如同种子般,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持续传播、扎根与成长,进而被开发者进行二次训练或部署应用。

在采用我国的大型模型技术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时,往往倾向于依托国内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全面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William Xiong同样持有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在成本与性能的双重考量下,我国所采用的开放源代码模式具备显著优势,这一模式与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求高度契合。

目前,除了阿里之外,诸如腾讯、华为、百度等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亦纷纷对其旗下的主要模型产品实行了开源策略,此举无疑将促进其云计算业务在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张。

尽管我国云计算服务商在开源大型模型技术领域占据领先优势,然而,若要实现良好的应用效果,仍需与我国特有的本土化应用场景相结合。

当然,中国云计算服务商在本土市场的深入耕耘,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或功能适配,而是让人工智能技术紧密贴合本地市场需求,得以茁壮成长。

语言构成基础门槛,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系列开源模型支持多达119种语言,其应用范围涵盖东南亚、中东地区的小语种市场。在印尼的电商平台中,商家利用该模型创作印尼语商品描述,效率实现了显著提高,增幅达60%,从而使得即便是小型商家也能承担得起AI工具的使用费用。

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的员工以及与之合作的供应链伙伴,他们通过腾讯会议这一平台实现全球协作,跨越六大洲和三十余个工业区。每月,他们需在腾讯会议上召开超过一万场跨国会议。得益于腾讯会议提供的17种语言翻译功能,跨国及不同语言间的沟通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李强如是说。

腾讯云不仅将混元大模型集成于企业微信、腾讯会议等应用中,打造了所谓的“大模型全家桶”,而且该技术还被海外跨境电商用于构建AI客服系统,显著提高了响应速度达40%,这实际上等同于将已在市场上经过验证的成熟解决方案直接复制到了海外市场。

谭蔚华,小鹏汽车的副总经理兼全球基础设施负责人,曾明确指出,小鹏汽车的产品线已不止局限于汽车领域,其业务范围已拓展至飞行汽车和AI机器人。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项业务均高度依赖于AI基础设施和本地化的计算能力。

为应对这些挑战,小鹏汽车与阿里云携手打造了国内外统一的技术架构。谭蔚华表示:“这两个架构是相互融合的,使得国内研发团队能够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复制。”

实际上,中国的云计算服务商已经将视线转向了更为精细的领域,例如腾讯云为阿布扎比的文旅部门运用数智人技术塑造了名为“哈利法”的数字虚拟形象;而阿里云则对米哈游的《原神》海外服务器进行了推荐引擎的优化。

这些看似零散的本土化场景,实际上正是中国云计算企业的一大核心竞争力——它们并非与全球行业巨头正面较量,而是在这些巨头尚未充分开拓的领域,通过本土化的AI解决方案构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在接下来的3至5年,乃至更远的未来,我们必须着眼于AI领域,依托AI战略和海外数据中心的能力拓展,认真考虑如何在海外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体系。袁千表示,我们将持续增加在基础设施、AI技术和本地服务体系这三个领域的投资力度,力争打造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技术优势的云计算网络。

当然,在深入挖掘本土化AI应用场景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中国云计算服务商从单纯销售云服务向与本土企业共同构建生态系统的战略转型。

阿里云在新加坡设立其首个AI全球能力中心,旨在吸引超过一千家企业和初创企业共同参与新一代AI解决方案的研发;与此同时,腾讯云依托沙特“2030愿景”计划,与YZ-Intelligence、MiniGame等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华为云则在东南亚地区推出了“开发者星火计划”,对超过五千名当地AI开发者进行了培训,并与高校合作开设了AI课程。

中国云厂商构建的大模型生态,本质上是一场“技术溢出与生态复制”相结合的全球性探索。然而,能否在合规性、成本控制以及应用场景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将直接决定中国云服务是否能够从单纯的“追随者”角色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分享到: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客服服务热线
7x24小时服务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收费与推广
网站特色
咨询反馈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