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至2014年间,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遭遇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海星死亡现象。左侧图片,由Melissa Miner拍摄,或许记录了疾病爆发前海星种群的健康状态。而右侧图片,由Rachael Williams捕捉,展示了海星消瘦综合征(SSWS)爆发后,众多海星因疾病而大量死亡的惨状。这场神秘的病症使得赭色海星等至少20种海星的数量急剧下降,这一现象的规模和影响范围都远远超过了之前发生的类似事件。
本文共计1700字,阅读约3分钟
2013年夏日,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海洋生态系统遭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众多海星身体迅速溃烂,肢体纷纷脱落,短短数日内便相继离世。这一现象被科研人员命名为“海星消融综合症”,简称SSWS。
该疫情迅速扩散,覆盖范围从阿拉斯加一直延伸至加利福尼亚,对至少20种海星造成了影响,涉及的关键物种包括多腕葵花海星(Pycnopodia helianthoides)和紫海星(Pisaster ochraceus)等。
症状最初显现为海星身上出现白色的斑点,接着其组织开始腐烂,肢体逐渐脱落,最终引发死亡。
整个过程可能在几天内完成,速度之快,令人震惊 。
起初,科学家们对一种称作海星相关浓稠病毒(简称SSaDV)的病原体产生了怀疑,认为它可能是导致海星疾病的元凶。他们于病态海星体内成功检测到这种病毒,并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了病毒与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SSaDV可能并非所有海星种类出现SSWS现象的唯一诱因。海水温度的上升、水体酸化以及污染等环境变化,也可能在疾病的爆发及扩散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海星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物种,其作用相当于生态平衡的“调节器”。它们通过捕食贝类,如贻贝和牡蛎,有效地遏制了底层生物的过度繁殖,避免了单一物种对生存空间的垄断,进而维护了潮间带和珊瑚礁的生物多样性。然而,一旦海星因海星消融综合症等原因大量死亡,便会引发一系列灾难性的连锁反应——贝类将失去控制地扩张,侵占栖息地;海藻林将逐渐退化;珊瑚礁将被藻类所覆盖,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网络的崩溃。
海洋生态系统受到SSWS的影响极大。多腕葵花海星是海胆的主要天敌,但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海胆数量急剧上升,随后海胆对海藻林造成了严重破坏,这一变化扰乱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尽管SSWS的爆发已经过去数年,其影响却依然持续不断。在部分区域,海星的数量已开始呈现复苏的端倪,特别是在加利福尼亚南部的潮间带,科学家们目睹了成年海星的回归现象。然而,疾病在其他地区依然猖獗,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探究其成因,并持续监测海星种群的恢复进程。
北美西岸地区,原本繁盛的向日葵海星已不复存在,贻贝大量繁殖,侵占潮间地带,藻类遭受严重啃食,海藻林生态系统遭受严重退化。图片由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
海星消融综合症的突然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人类的行为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可能会导致类似疾病的频繁发生。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每一个地球公民应尽的责任。
长棘海星,学名Acanthaster planci,常被称作COTS,是一种体型庞大的海星,主要以硬珊瑚,即石珊瑚为食。它广泛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区域,特别是在澳大利亚周边的热带及亚热带海域。其名称来源于其背部携带的毒刺,这些刺状突起形似冠状的荆棘,因而被称为“长棘海星”。此乃全球最大的海星种类之一,其形态显著,凭借强劲的抓握力在珊瑚礁上自如游走,寻觅食物。以下为一张源自维基百科的图片:展示法属波利尼西亚鲁鲁土岛泻湖遭受长棘海星的侵袭,这些海星以珊瑚为食,对当地珊瑚礁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摄影者:Rore bzh(CC BY-SA 3.0)。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编译 | 王昆山
审核 | Richard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