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楼的空间里,半个场馆已被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填满,此次会议实际上更像是一场机器人展览的盛会。
在今年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下简称WAIC)的现场,记者们所听到的最多言论几乎都大同小异。与上海那潮湿闷热的气候相比,具身智能的话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其热度不仅强烈,而且直接。
去年,DoNews对仿生机器人进行了专题报道(欲了解更多,可参阅《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谁将笑到最后?》),当时这些“十八金刚”虽然备受瞩目,却只是各自在原地站立不动,而场内的机器人也仅限于展示制作咖啡、行走以及表演空翻等动作。
岁月流转,机器人的社交圈日益扩大。在本届WAIC大会上,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齐聚一堂,展示了国内人形机器人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集结。
与此同时,机器人不再局限于展示技艺,它们能胜任超市收货员、康复训练助手等角色,甚至能组成团队参与流水线作业,展现出更为务实的特性。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你能够切实感受到它们的实际价值所在。”
DoNews在展馆内行走两万步,不仅带来了前沿的报道,还期望洞察具身智能热潮未来的发展趋势。
01.不仅会“整活”,还能真“干活”
宇树科技无疑是本次大会的明星企业,其人形机器人G1的展示环节,吸引了众多观众,其关注度甚至可以与一场盛大的演唱会相媲美。
G1的身高为1.32米,体重为35公斤,其全身装备了29个灵火关节,并搭载了平衡智能算法。在“对战”环节中,G1展现了出色的技艺,如连贯的拳击动作、迅猛的回旋踢等。即便遭遇跌倒,G1也能在无需人类协助的情况下,仅用数秒便自行站起,迅速恢复战斗状态。
在WAIC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宇树公司推出了其最新双足机器人Unitree R1,并着重指出“多样化的运动能力是实现高效工作的基础要素”,显而易见,宇树将格斗展示视为最为理想的展示途径。
今年WAIC展会上,机器人的显著特征在于它们与观众的互动显著增强。智元机器人,位于离宇树不远的位置,在本次会议中占据了最大的实体智能企业展台,其展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涵盖了工业、服务、家居、教育、文娱等五大商业场景的展示区域。
在这其中,一款融入了百事可乐元素的机器人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款名为“百事酷宝”的产品,是智元与百事可乐的又一次携手之作,其核心采用了智元灵犀X2技术。它不仅装备了情绪识别系统与场景化决策功能,还能维持活动秩序,递送可乐,甚至主动与人们交流:“想要一杯冰镇可乐吗?加冰更爽口哦!”
对面的精灵G1正与人类展开冰壶互动,智元的工作人员解释道,G1能够通过识别和分析,进而进行推理和执行,这一能力预示着服务机器人正逐步从依赖预设程序过渡到实现自主认知。
另一家公司也着重提到了“自我意识”这一特点。由跨维智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DexForce W1 Pro正在为经过的观众冲泡咖啡。
与常规展示不同,这款机器人还接受了一番“故意发难”。
机器人正准备安置胶囊,却意外地被工作人员迅速取走,然而它并未出现故障或陷入混乱状态,只是暂时停止了动作,双眼摄像头重新对桌面进行了扫描,几秒钟后,它成功定位了目标,再次精确地取回了胶囊,并继续执行后续任务。
林嘉伟,跨维智能的副总裁,对DoNews透露,遇到错误或意外情况时,系统具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限于执行预设的简单操作。
团队自始至终致力于为机器人研发通用的“大脑”,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涉及让机器人明白“做什么”,更侧重于指导它“如何学习”。
成立于2021年的跨维智能,是一家专注于具身智能底层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公司自主研发了DexVerse™仿真引擎和3DVLA大模型。通过采用Sim2Real路径,它有效地促进了本体训练数据的生成与迁移。这一举措显著增强了机器人在环境理解和操作方面的能力。
目前,跨维智能成功吸引了数亿元的资金,投入其A1&A2轮融资。参与投资的各方包括成都科创投、洪泰基金等领投方,以及天鹰资本、联想创投等众多新老股东。
02.可“单点作业”,也可“多方协作”
与往年仅展示单一引人注目技术的情况不同,今年机器人技术展现出了更为高级的协作能力,旨在满足市场对于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融入业务流程的迫切需求。

北京人形,作为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在行业内率先完成了公开的真机演示,展示了多具身智能体协作的先进应用。在展览台上,数台机器人共同完成了一连串完整的工业场景任务。
电控柜操作区进行着精确的操作模拟,灯泡质检线执行着严格的工业检测任务,而在物品封装区,封装作业正在进行,机器人则在三个不同场景中来回穿梭,高效地完成搬运任务。
北京人形工作人员肖雨欣向记者透露,这一成果依托于他们自主开发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在该平台上,各个智能体机器人能够自发地相互交流进展情况,并协同完成工作任务。
操作员仅需在“慧思开物App”中发出“启动”的指令,观众便可在大屏幕上目睹任务从发布到多个机器人共同执行全流程的整个过程。
专注于医疗行业的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傅利叶”)将推出其最新型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这款机器人名为GR-3。
该现场机器人数量有限,采用了“软性”材料制作,并巧妙地融入了“柔性皮肤包裹材料”的设计理念,旨在颠覆传统冷硬形象,打造出充满温度的机器人。GR-3即便只是静态不动,也成功吸引了众多人前来拍照留念。
在其侧面和后方,坐落着傅利叶最新研发的“具身智能康复港”,该港以GRx系列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整合了多模态感知技术、大型模型以及精确运动控制,针对康养场景的特殊需求,构建了导诊咨询、认知康复训练、上肢康复训练、运动功能重建和远程康复等五大功能模块。
在参与上肢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GR-2设备能够调整手部的高度和左右位置,从而引导体验者进行伸展练习。工作人员进一步解释说,即便康复师与患者身处两地,也能借助大模型的远程操控功能,进行精确的康复训练。
据相关资料显示,“具身智能康复港”项目汇聚了30款各类康复机器人,这些设备涉及神经和骨科等多个领域,已在全国范围内超过300家医疗机构落地应用。
03.零“翻车”,拐点已至?
自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具身智能以来,短短半年时间,行业变革显著,众多实例纷纷涌现,似乎无一不在昭示着商用化步伐的加速。
最显著的标志,便是近期中国电信成功签署了一笔总金额达1.24亿元的采购合同。
同时,根据IT桔子的数据,今年前五个月,在具身智能领域的融资活动数量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融资总量,融资总额更是达到了230亿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总和。
行业从业者普遍持有积极心态,在7月27日的相关论坛上,宇树科技的创始人王兴兴发表观点称,他个人认为,在今年上半年的中国智能机器人领域,无论是生产整机的企业,还是生产零部件的企业,其整体增长率普遍在50%至100%之间。
这种增长并非无根之木。目前,机器人成本正迅速降低;几年前,一台人形机器人的价格可能需要数十万元,而现在,一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核心部件,已将整机的成本降至3万美元以下。近期,宇树公司推出的消费级机器人R1,其售价仅为3.99万元,在业内被誉为“价格杀手”。
去年会议中机器人出现故障的情景相较之下,今年大会上的表现可称得上是完美无瑕,无论是新成立的企业还是历史悠久的行业巨头,均竭尽全力呈现最出色的状态,旨在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和用户关注。
然而,一个问题随之显现:在资本的耐心耗尽之前,行业能否实现自我“造血”功能?今年参与其中的80家企业,究竟哪一家能够坚持到最后?
目前,具身大模型尚未达到广泛适用、普遍通用以及成熟稳定的水平。无论是机器狗还是人形机器人,它们的应用范围仍然局限于特定的垂直领域之中。
而且,多数机器人的服务对象集中在企业客户,宇树科技在今年的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业务上,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同样出色。然而,这仅仅是个别现象,且只是暂时的财务成果。实际上,亏损才是目前整个具身智能领域的普遍现象。
具身智能的前景犹如浩瀚的星辰大海,然而,我们需先脚踏实地,正视现实。目前谈论商业化还为时过早,行业从启蒙到成熟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巨。尽管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稳步前行,务实求进,始终是推动发展的关键所在。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