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永葆劳动者本色 争当新时代先锋模范
全国劳模、工匠大师邓建军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劳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革命战争时期,体现了“服务战争、拥军”的指导思想和“献身革命、为革命加把劲、干活加点脑筋、积累经验加创新”的劳模精神,体现了“革命型”劳模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不怕苦、不怕死”的硬汉精神和“老牛”形象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典型代表有吴运铎、孟泰、王进喜、石传祥、华罗庚、焦裕禄、郝建秀、赵梦桃等。改革开放后,陈景润、袁隆平、蒋竹英、邓稼先等知识分子、科研人员的优秀代表成为劳模队伍的新成员,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脑力劳动者的积极性。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劳模队伍日益壮大,包括史来和、包起帆、张瑞敏、李素丽、徐虎、许振超、孔祥瑞、张云泉、宋鱼水等成为新时代劳模的典型代表。“用知识创造效益,用技术提升竞争力,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成为劳模的价值追求,“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管理型”成为当代劳模的鲜明特征。
江苏省总工会始终与时俱进,为培育新时代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不懈努力,我所领导的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在“建设制造强国、加快迈向制造强国”的时代快车上逐渐成长起来。
个人成长:在工会的关怀下不断前行
1988年,我中专毕业后,在黑牡丹集团前身常州市第二色织厂担任电气维修工。当时,企业正从国外进口大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30年来,我和同事们现场攻关、一线创新,解决了不少“瓶颈”问题,不断推进企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并相继攻克染液成分在线检测难题。在各级工会的关心培养下,我自学大专、本科课程,取得电气工程硕士学位,才能不断满足时代的期待和企业的要求,成为一名真正的知识型员工。
在此过程中,各级工会以目标为导向,在劳模的培养选拔和后期管理中用心用情、用心关怀,持续做好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黑牡丹工会专门成立督导员,做好培训、宣传和服务保障。
2000年,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把我列为重点典型人物,组织编写了《黑牡丹之魂》,首次全面报道了我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事迹。时任省总工会副主席的李小步,多次来到公司了解情况,并向全省工矿企业宣传我的事迹。
2004年,时任省总工会主席张岩在江苏百万技工大赛中号召全江苏职工向邓建军学习。2005年,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6年,全国职工思想教育教材《中国技师邓建军》出版,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作序,我和被誉为“五朵金花”的许振超、李斌、王顺有、王英杰、王光兰等同志作序,张玉柱、葛丽玲、闫红等同志作为当代优秀劳动模范在宣传中突出强调。
多年来,当选为中共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省党的第十一次、十二、十三、十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工会委员会第十六届常务委员,当选为江苏省总工会、中华全国财贸轻工烟草工会兼职副主席,发挥了参与政治、为职工说话的作用。
多年来,先后荣获“常州市争创先争优功勋个人”、“江苏省突出贡献高级技师”、“江苏省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荣誉是我个人成长的足迹,更是各级工会培育劳模的光辉见证。各级工会通过不断完善和完善劳模、工匠的管理、服务和激励机制,不断推动相关待遇落实,提高劳模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广大劳模始终保持热情、勇气和毅力,始终走在前面、树立榜样,勇敢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和引领者。
团队拓展:劳模工作室的创新之旅
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长历程,是从一个人的奋斗到一群人的齐心协力,工作室从1988年成立时的“电子组”,到1999年更名为“邓建军研究组”,再到2009年被命名为“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从3人的研究团队,发展到20人的创新团队。30年来,围绕公司转型升级战略,为公司完成了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设备安装工程,完成了调试、技改等任务500余项,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50余项,覆盖了公司所有重要设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40余项创新研究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8年在省、市工会的指导下,积极响应劳模支部“双创新双提高”项目,成立了工作室党支部,通过党员、劳模双重领导、党建与业务双重驱动,实现党建+科研、党建+生产、党建+创新,将邓建军课题组打造成为企业技术突破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锋团队。
经过30多年的发展,邓建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走出了一条从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团队集成创新,引进培养高端人才,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工作室已培养首席技师1人、高级技师4人、技师6人、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7人,培养全国及省、市、区劳模5人、各级工匠3人。
在各级工会的关心和指导下,工作室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先进班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先进班组”、“全国示范模范职工创新工作室”、“全国职工职业道德百佳班组”等荣誉。
示范引领:传承弘扬劳模精神
多年来,各级工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之美·幸福路”主题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工会学院”“工匠学院”等职工教育。这期间,我不仅被不断宣传为当代劳模重点先进典型,我的事迹也传遍了全国,在全国纺织行业掀起了向邓建军调研组学习的热潮,这不仅是对我的鼓励和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和指导。
在总工会的指导和领导下,我作为一名基层劳模,在企业内外积极开展“名师带徒”、“与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战略合作”、“劳模、工匠帮扶企业”、“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等活动。 企业”等活动;作为全国党员代表,我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对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鼓励企业原始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提出建设性建议;作为江苏省签约党员、行业教授,我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推动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作为工会兼职副主席,我带领东中部地区纺织行业技术专家长年赴新疆开展纺织服装行业技术培训、开展培训交流活动,并与江苏省各地劳模结对子赴泗阳等地帮扶,帮助当地企业解决运营技术难题,培养技能型人才。
回首三十余年的奋斗历程,我和我的团队的成长离不开各级工会的精心培育;作为受益者,我倍感荣幸,更感责任重大。展望未来,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将一如既往,永葆工人本色,争当新时代先锋模范,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可贵、创造伟大”的风气,为谱写“强富美丽优质”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记者谢丹娜撰稿
(二)
成为一名技术工人也能带来改变
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匠”提名者陈亮
1998年,我穿着一双解放鞋从宿迁来到无锡上学,毕业后留在无锡工作,从学徒、农民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没有很高的学历,但靠着吃苦耐劳成为了劳动模范。凭借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我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在各级工会的关怀下,我实现了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的梦想。我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呼吁年轻人成为技术工人,这也能做很多事情。
22年前,我中专毕业后到无锡威燕有限公司当粗加工学徒,公司车间里的磨床、车床、快走丝等工序我都试过,最后我选择了铣工。做粗铣工的第五年,公司需要加工电视机的高精度定位销,允许的精度范围是1微米,而当时加工中心班组的老手也只能做到3到4微米的精度。老板觉得我是个善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就派我去试工。我打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把“铣”和“磨”两个完全不同的工序结合起来,在加工中心上使用精密砂轮。经过不断尝试,一个星期后,我成功地把产品精度控制到了1微米。这是国内此类产品精度首次达到1微米,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我一战成名,成为“微米大师”,这让我更加坚定了提高自己技术的决心。
罐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罐头环模具只能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我们的团队突破了技术封锁,成功研发出生产拉环的模具,价格仅为进口的三分之一,而改进后的拉环模具和凸模丝毫不逊于世界一流水平。
清华大学来此与微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863重点项目,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微喷孔加工装备。此项目是针对高端柴油机的高精度微喷孔加工装备项目。实验室成功研发产品并申请专利后,因产品性能不稳定,量产被推迟。
经过认真排查研究,研发团队发现问题出在喷油嘴倒锥孔机床主轴机构的关键部件上,它只有十几张纸那么厚,极易变形,但精度却要求在1到3微米,这样才能使油雾化得更精确,雾化均匀,燃烧充分,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不到半年时间,我们团队就在该设备的关键主轴上实现了技术创新,打造出国内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度微喷孔加工设备,为替代进口、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突破“瓶颈”技术奠定了基础。
当今社会特别需要复合型人才、跨界人才,各级工会开展的造梦、各类培训项目,能很好地促进产业工人的成长发展。我多年梦想着能考上大学、读名牌大学!近年来,江苏不断改革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建立了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我积极参加工会组织的技能培训,从学徒一步步学习、积累,坚持参加职业技能考试,先后取得中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格。2023年,我被评为长三角首届大工匠,后来又成为大工匠提名人。过去,一线产业工人不敢奢望专业技术职称,随着产业改革稳步推进,技术技能双向交流,2023年4月,我期盼已久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终于评定成功。 产业工人有地位、有待遇、有尊重,正在成为现实。
无锡把每年的4月27日定为工匠节,我们无锡工匠现在有了自己的节日。家人的认可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去年首届“无锡工匠节”,女儿乘坐“工匠号”地铁列车,偶然注意到我挂的工匠画像海报。以前女儿经常抱怨我工作忙,没时间陪她。那天我回到家,女儿说:“谢谢爸爸,我为你骄傲。”那一刻,我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心里暖暖的。
如今,我从企业转业到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技能和特长,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开展沉浸式劳模、工匠班,更好地发挥带头人作用,培养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江苏是全国工业改革的前沿阵地,产业工人正迎来新的黄金发展期和更加美好的春天。一技之长在手,中国产业工人走遍全国乃至世界都不怕!
记者谢丹娜撰稿
(三)
“强富美高”转型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工匠”培养计划入选者张建云
张建云和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承担着轨道交通机械关键零部件材料及制备工艺研发的重任。
四年前,江苏工人日报的一篇《产业改革让‘张工’变成‘张工’》的报道,让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铸造工人,走到了产业改革的风口浪尖,也让我在整个江苏产业改革领域声名鹊起。多年来,在省总工会的领导下,生产改革不断深化,在企业扎根,一批优秀的产业工人在实现“强富美高”的道路上走在了前面,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四年来,我的技能更加过硬。生产改革实施后,公司和工会通过竞赛的方式,鼓励技能人员多练多学,2020年10月,我参加第六届全国铸造行业技能大赛,荣获浇注熔炼工类别第六名,荣获全国铸造行业技术能手称号。2023年1月,被评为中车首席技能专家;2023年5月,经过多轮选拔,被评为中国铸造大师级工匠。以我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每年都会组队参加行业各类大赛,我们队里有5名队员被评为全国铸造行业技术能手,其中1人被评为江苏省、常州市首席技师,1人被评为江阴市金牌技师。工作室还成为公司铸造工人技能鉴定、技能竞赛基地。经过种种历练,我的工作室队伍更加强大了。
四年来,我的收入“更丰厚”了。产业改革实施后,公司和工会制定了各项配套制度措施,确保谁干得辛苦、技能高,谁得到更多,专项集体合同中明确规定,产业工人工资涨幅不得低于管理人员平均涨幅,提供底线保障。设立了与合理化建议积分等值的奖励,2023年,我的合理化建议积分达到2000分,就获得2000元实物奖励,公司还设立了产业工人激励项目奖,2023年,仅激励项目奖我就拿到了3.18万元。此外,在常州市“十佳”、“五小”活动中,各类职工创新活动中获奖,也有5000到1万元不等的奖励。 2023年我的全年薪酬总收入突破了30万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公司的一些中层领导了,让我感觉收获很大。
四年来,我的形象更加美好。实业改革实施后,我的事迹多次被《工人日报》、《江苏工人日报》、《常州日报》、常州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德行天下》等媒体报道。以主人公为主角的《沐浴实业改革春风 感受工人光荣》案例被评为“江苏省总工会学习强联行动暨百年工运 两手抓谈谈改革 促发展”主题宣传活动优秀案例,并被省各级实业改革培训班授课,使我成为“风云人物”。同时,我还到常州工业技术职业学院、丹阳市未成年人社保局等地参加工会组织的“模范工友进校园”活动。 实践活动基地丹阳市二岭中心小学,与全校600余名师生分享我的成长经历,宣讲劳动之美、工匠之美、中车之美、祖国之美,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劳动美好的种子。2021年7月,我成为戚树岩院首位荣获“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员工。2022年9月,我登上“江苏好人榜”。2023年,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四年来,我的地位上升了,生产改革实施后,2020年我被授予高级铸造工程师职称,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中车、国家多项重点科研项目,2020年12月被评为“常州市突出贡献人才”称号。2022年9月16日,在中车戚疏岩院工会召开的第三次工会代表大会上,我被选举为兼职工会副主席,并参与了员工礼品、福利、公司食堂的竞标工作。2023年10月,我被聘为常州工业技术职业学院装备制造专业教授,为大学生培养技能型人才,取得投资资质,成为公司控股股东。2023年12月,我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前不久,我被选为大国工匠培养对象。
作为传统铸造行业的一名职工,能取得如今的“强、富、美、高”地位,我感到十分幸运。这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工会的关怀和公司的发展。今后,我将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用创新赋能新优质生产力,用业绩回报公司、回报国家。
记者 卢夏彩君 撰文
(四)
工会是激励我继续前进的光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晓琴
张小琴利用现场一体化检测装置对绝缘介质水分含量进行了分析。
2014年7月,我到国网江苏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工作,刚参加工作就被分配到朱洪斌劳模创新工作室,当年该工作室就被评为首批“省级示范劳模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非常重视年轻员工的成长,我到工作室就和负责人朱洪斌签订了“师徒”协议,师傅鼓励我干活时要“三耳光”:“标准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不足?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为我开展创新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5年,我在进行六氟化硫气体检测时发现,六氟化硫检测涉及酸度、矿物油、可水解氟化物、六氟乙烷、八氟丙烷等9项杂质指标,没有现场仪器手段,必须到实验室检测,操作繁琐、测试时间长、误差大,单个六氟化硫样品的测试完成至少需要18个小时,随着特高压项目的不断建设,六氟化硫气体用量动辄上百吨,六氟化硫质量检测已成为项目建设进展的“拦路虎”。
能不能实现六氟化硫的仪器化、自动化、快速检测?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师父听到我有这个想法后,非常支持,让我带领组员一起攻关。将杂质指标逐一分解,不断取得突破,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方法,如矿物油半透膜吸附红外检测技术、新型填料柱六氟乙烷、八氟丙烷分离技术等。然而,酸度的检测却迟迟没有进展,有些传感器只能精确测量0.1的pH值变化,但酸度测试数据必须精确到0.02的pH值变化。在我茫然无措的时候,师父鼓励我不要半途而废,进一步思考新的技术方向。只靠传感器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我们找到了pH漂移分析的方法,实现了酸度的检测。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第四代一体化六氟化硫气体检测装置研制成功,实现了9项杂质指标的一体化检测,检测时间由原来的18小时缩短到40分钟,效率提升27倍,解决了困扰行业40多年的难题。2019年,“长江第一走廊”——苏通GIL管道走廊因新装置投入使用,不到一个月就建成,而原本需要一年半才能完成气体验收。2019年9月,该项目提前投产,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9年,我所成果《六氟化硫现场一体化检测装置研制》荣获江苏省职工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非常荣幸作为“三十”计划第一完成人被总工会授予2020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这一荣誉增强了我对员工创新的信心。 IDE气体现场有效的恢复设备,并不断破解了转型为强大国家的技术困难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已应用于建造18个主要国家项目,包括Sichuan Province的Baihetan水电项目。
在2023年,我的项目成绩为9年,“高温硫磺硫酸盐的排放技术和应用”赢得了第七名国家员工的技术创新的一等奖,我在2024年取得了良好的成就,我在5月份的劳动力中获得了我的努力,使我继续前进。 IVE吸引并带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工人的创新道路。
记者Xie Danna编写的文字
(五)
骑手保护城市,工人聚集一个家庭
江苏省的获胜者刘·彭韦(Liu Pengwei)5月1日劳动奖章
作为外卖电台的经理,刘·彭韦(Liu Pengwei)于5月1日获得省级劳动力奖章,他感到自然的专业荣誉和幸福感。
2022年4月,我在2024年4月获得了Nanjing的奖牌;
在Nanjing,我能够赢得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每个人都有机会在工会中发光。
我在南京和工会上度过的几年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
2015年,我进入了粮食送货业,并成为“ Ele.me”的蓝色骑手。
我的休息时间反复研究该地区的路线,如果我会攀登楼梯,以节省时间,我会使用同理心解决问题。
我每天都在外面跑来跑去,一开始我坐在桌子上,当时我有点不舒服。
骑手来自不同的城市,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不同的。
我在2021年与工会建立了联系。近年来,我最大的经验是,工会使新的商业工人具有安全感,保证权利和利益,并保护了他们的职业生涯。
在2021年秋天,Nanjing在线交付行业工会联合会成立了,我在年底成为最早的成员之一。
从新闻中,我还逐渐了解到工会已经努力保护新的就业形式的工人的权利和利益。
我还记得在2022年,当我赢得了Nanjing 5月1日的奖牌时,我在“蓝骑士”的启动仪式上作为代表,我感到自己的专业人士和贸易联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我的新就业人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我们的新就业机会。朝着方向努力的方向。
工会汇集了一个家庭,骑手在指导骑手加入工会之后,还利用了他们在旅途中的时间,并积极参加了志愿服务,例如预防和控制,环境卫生,公共安全预防和网格管理,并成为“移动探索”。
我期待美好的未来,祝工会好运,并希望越来越多的新就业形式的工人拥有越来越好的生活。
记者李Yao编译的文本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