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心理发展”存在错误认知,以为成熟就是消除个性差异,变成“完美典范”的样子,既要胸怀宽广,又不能有丝毫棱角。实际上,心理发展并非强行改变,而是自然调整,保留个性、符合自身、不干扰他人,就是理想境界。
不要为了所谓的“规范”,刻意扭曲自己的个性本质。现实里不乏这类情形:文静者常被告知“须多参与应酬方能立足”,坦率者总被告诫“言辞需含蓄才受欢迎”,沉稳者更被戏称“过于沉闷要培养风趣”。其实性情本无高下之别,有人喜爱黎明时的安宁,有人迷恋黄昏时的喧嚣,若强行改变只会令人内心矛盾。我有一位从事书籍编辑工作的朋友,她天性偏爱安静,每逢公司集体活动那种吵闹的环境里都让她感到十分不适。她最初曾试着强迫自己融入,参与同事们的游戏和饮酒活动,但回家之后却需要花上许多天时间才能重新恢复体力。后来她不再强迫自己,在集体活动时主动负责拍摄照片记录和整理相关物品这些比较轻松的社交任务,既能融入团队,又没有违背自己的本性,结果因为工作认真细致,反而得到了同事们的赞赏。她的过往正表明:性格偏内向的人不必勉强融入应酬场合,性情坦率的人也无需隐藏本真自我,只要恪守不损害他人的原则,个性中的特质就不会成为短处,而是个人独有的标志。
情绪的优劣,并无固定标准,关键在于是否契合此刻的心境。有些人喜爱充满挑战的环境,将工作上的难题视为享受;另一些人则钟爱安稳的日常,在衣食住行中找到满足。甚至还有人乐于体会轻微的失落,借由书写与旋律来寄托情怀——这些体验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要能让自己在人生中保持平衡,就是合适的心境。辩论比赛现场的情形是,参赛者如果表现得过于平静、缺少进取心,就很难在讨论中取得上风,然而评委老师们假如也像选手那样急于战胜对手,就可能会忽视辩论条理的周密性和阐述的深浅层次。去年我观看一场学校里的辩论比赛时,有个参赛者因为过于性急,在比赛过程中插话制止了对手的陈述,结果反而被评分人员减了分;而和我挨着的评分老师,一直用笔记录着双方提出的观点,有时候会微微点头表示在思考,正是这种“恰当的沉着”,让她最后得出了公正并且有见地的评价。对于参赛者来说,充满锐气的专注是赢得比赛的重要条件;对于评判者而言,超然物外的集中是完成任务的根本——在同一个场合,不同身份的“恰当”要求各异,没有必要用一个标准来评价。

成长的步调,应当配合岁月的流转,不能刻意追求“立刻成功”。我年少时常常因为飘零的叶子而感伤,撰写一些充满文采的短文,以为“情感丰富”才是少年时代的特征;等到中年,在工作和生活的磨砺中变得成熟,反而更加欣赏冷静的判断,碰到问题时不再轻易冲动地抒发感受。这两种心境没有优劣之分,不过是人生不同时期的正常表现。如同树木,春季生发时充满生机,夏季繁盛时展现力量,秋季凋零时归于平和,每个时期的形态,都是岁月雕琢的“恰当”。若硬要使年少的身影显得“苍老憔悴”,或让步入中年的身姿伪装出“天真烂漫”的纯真,反而会丧失生命原本的韵味。
当然,追求个性与随心所欲是两码事,必要的自我约束不可或缺。譬如,辩论者倘若性情过于火暴,便容易失去分寸,裁判若态度过于冷淡,便难以理解选手;性格开朗固然令人欣赏,倘若过于张扬,则容易显得轻浮;沉稳安静值得赞赏,然而过于孤僻,则不利于与人交往。所谓的“恰到好处”,就是维持“不干扰日常与职业”的界限,如果你的“坦率”总伤害到别人,可以试着补上一句“我的见解或许不成熟,仅供参考”;如果“文静”让你错失关键的协作,可以从“主动问一声好”做起逐步改进。这样的调整并非否定天性,而是为了让自己在日子中更舒坦。
归根结底,精神发育并非一场“模仿他人”的较量,而是一次“认识自我”的探索过程。无需为旁人的期望调整个性,无需为外界的规范否定情绪,无需为岁月的变迁担忧心境。喜怒哀乐本属生命现象,既有忧愁也有欢欣,既有坚持也有放下,只要自身感觉良好、内心满足,能在日常中安然立足,这样的境界,就是理想的发展。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