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白第161篇原创笔记
前言
上周,朋友吐槽搬新办公室,引发一系列座位分配问题。
据说有人还为此找Boss评理,结果自然不了了之。
对我来说,靠墙的座位在后面,很方便偷懒;但即便在最前方,也并无妨碍之处。唯独不能忍受的,是紧挨着复印机、扫描仪之类的机器而坐。理由在于:
有些人在讲解过10次或8次之后,依然会第N次打断你,反复询问如何进行身份证的正反面复印,这些人真是让人无奈。
工作环境确实如此,不怕出现难题,就怕那种稍微询问就能明白、实际操作却频频出错的恶性循环。
01 什么都问,只会被认为无能
“兄弟,下个环节找谁对接?”、“姐姐,那个电子表格的函数怎么用?”、“上司,前一天的策划可以再讲讲吗?”
工作时间长了,你肯定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些非常简单的疑问,网络上有大量相关资料,可还是有人要通过提问来表现自己。
其实,问题本身无罪,真正的罪过,是放弃思考的习惯性依赖。
有些人经常提及“不清楚就请教”,并且对“努力钻研”感到得意,却完全忘记了必要条件:“必须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问”。
他们习惯于将集体当作看护者,把咨询看作无需代价的处世手段,其实这样做只会凸显自身的欠缺。
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曾说:
领导层最反感的是那些把疑问当作答案的人,而不是所有提问者。
当提问根本是为了躲避钻研,它就不再是正常的交流,变成了工作场合的蛀虫,只消耗别人的时间与精力,却从不给予回报。
02 不怕不会,怕的是还不肯学
电影《功夫》有个经典场景:
“呐,这个就叫专业”。
在学校里掌握的学科知识,是进入职场时的重要凭证,真正的专业技能,其实是在不断应对各种挑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本领。

所以你会发现,“不会”这词并不可怕,“不肯学”才让人头疼。
早些年那段特殊阶段,我从只会烹调米饭和开水,逐渐能够每日变着花样制作四菜一汤,最深刻的体会就是:
所谓“学不会”的人,不过是为内心的懈怠和偷懒找借口罢了。
在职业场合,能力不足并非过失,客观条件具备一定的包容性,也拥有相当的宽限空间,然而必须清楚,任何人都不会默许你反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
倘若某个失误一再出现,对规劝置若罔闻,并且毫无改进的迹象,这种抗拒进步的态度堪称职场中的不利因素:它既会削弱他人的信任感,又会阻碍自身未来的发展空间。
03 高效处理问题,才是稀缺能力
升任上级单位部门一把手的老领导曾告诉我:
没有一位负责人不欣赏那些能够自主处理事务的个体。然而,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实际上非常难得。
那么,如果退一步讲,快速处理事务的本领,在多数情况下就足够在职业领域中占据优势地位。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揭示了真相:
善于迅速处理事务的人,并非依靠直觉灵活应对,而是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考方法,包括发现、分析、实施以及回顾总结的流程。
他们并非缺乏提问的能力,只是从不把时间耗费在毫无意义且效率低下的重复性问题上,他们也不是只习惯于独自面对挑战,而是能够迅速与团队成员在核心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
接下来深入探究本质,准确锁定症结所在,然后将其分解成几项具体可行的措施,大家同心协力实施直至困难消除。
简而言之,当你已经思考过如何解决疑问,而不仅仅是提出疑问,这便是通向成功的标志。
写在最后
王阳明有言: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所有任务,必然要伴随接连不断的难题。与其让困难干扰思绪,不如首先牢记这一职场基本原则:
如果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起点,就必将成为他人难题的终点。
共勉~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