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晨光划破云层,翠绿的湖面映照出逐渐延伸的天际轮廓;在广袤的大地深处,一座名为“镜像之城”的建筑群正逐渐苏醒。这标志着昆明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方面的一次创新尝试——面对二维空间的发展局限,城市正通过垂直化的变革来重塑其生存与发展之道。
美编范敏/制图
地下空间的开发,其核心在于一种高超的空间折叠技巧。在传统商场因闭店而错失商机之际,地铁内的商业区域却能凭借通勤客流保持18小时的生机勃勃。清晨六点钟,地下通道里已弥漫着面包店的热气;而到了晚上十点钟,便利店依旧为归家的人们提供着灯光——这种时空利用的效率,是地面商业所无法比拟的。
在现代化的昆明,随着城市的发展从二维向三维转变,人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正在经历一场全新的界定。
“立体营城”的智慧
昆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从平面扩展转向了立体构建,在这一转折点上,对城市功能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塑造。
昆明自2024年起,为激活地下资源并改善商业区域布局,正分阶段推进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规划制定工作。首批规划涵盖了7个站点,而在后续阶段,第二批规划又新增了11个站点。这些站点不仅覆盖了商业区域,还包括了交通枢纽以及居民生活区周边地区。首批站点主要位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涵盖了东风广场站及东塘区间、塘子巷、五一路站、火车北站等地,规划的总面积接近四万平方米;而第二批次站点则扩展到了联大街、斗南、广福路等区域,其中地下第一层的商业规划面积也接近三万平方米。
两个批次的站点规划区域由核心区向外延伸,覆盖至东部汽车客运站等周边重要交通枢纽,采取“规划随人流而行”的策略,从而确保资源的分配能够精确地满足实际需求。

轨道站点犹如城市的“空间转换枢纽”,将涌动的人流转化为商业活力。昆明别出心裁地推行“以站促城”策略,使地铁从交通主干道跃升为经济要道。以东风广场站为证,首个“东风里”项目招商工作正式开启,这标志着昆明地下商业从构想迈向现实。每日数十万人的客流在此汇聚,构筑起天然的消费“磁场”,正是激发城市经济链条的“空间密码”。
东风广场站的施工场地内,运用BIM技术打造的地下三维模型正于屏幕前旋转展示。工程师们借助模拟不同时间段的人流密度分布图,实时对商铺的布局进行优化调整——这一举措正是昆明“智慧先行”开发理念的生动体现:借助数字技术对未来进行预先演示,确保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充分利用。
以精微致广大
市民漫步于东风广场站的艺术连廊,置身于绿意盎然的地下商业街中购物休闲,正感受着一种别开生面的城市体验。这种“地面与地下”的立体城市布局,正在昆明的发展脉络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地下商业的兴起让地面空间得以释放,用于绿化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东风广场片区的绿化率显著提高。向上攀升的绿林与向下延伸的商业街,共同构筑了一个生态与繁华共生的城市景观。
研究显示,地下空间的恒温属性能够使建筑能耗减少高达40%。随着昆明轨道交通商业网络的逐步完善,每年预计可减少数万吨的碳排放。在昆明城市规划展览馆内,一幅“立体城市剖面图”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图上地面映衬着翠湖的波光粼粼,地下则是繁忙的地铁线路和热闹的商业街区,而中间层则是错综复杂的立体交通通道。这幅图所展现的科学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完美结合,恰是对集约化发展理念的精准体现。
同时,昆明在开发地下空间的过程中,引发了关于城市追求高品质发展的深入思考。如何协调商业开发与公共性质之间的关系?在火车北站地下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可变空间”的概念:在早晚高峰时段,这些空间被用作通行走廊;而在非高峰时段,它们则转变为商业展示区域。这种时空转换的策略,为解决功能上的冲突问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
昆明轨道交通步入“米字型”网络化运营阶段,将昆明新旧城区、众多交通枢纽以及商业中心紧密连接。在昆明“米”字型地下空间网络中,昆明并未像其他商业体那样追求规模宏大,而是对地下空间进行了精细的激活。五一路站的7-Eleven店铺透出的温馨灯光、潘家湾站弥漫的油条香气、春融街站盛开的鲜花摊位,以及河潭铺早餐车在早高峰时段的两小时内售出的300份套餐,都展示了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这一效率相较于地面商铺实现了显著提升。这些微小商业单元如同毛细血管,将城市活力注入地下网络末梢。
乘客紧握着酥脆的破酥包,穿梭在布满三角梅的地下通道中,此时,集约式的发展理念已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转化成了能触手可及的城市气息。在这座城市的地下网络中,我们窥见了高密度城市未来的一抹曙光:以精细入微的匠心,换取了繁华富饶的景象。
春城地面的花朵与地下世界的灯光此刻交织在一起——这并非是对大地的放弃,而是一次向立体空间寻求未来的转身。在有限的土地上孕育出无限的可能,正是城市文明最为感人的智慧所在。(昆明日报 记者徐晓俊)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