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超琳(黑龙江大学)
襄阳市中心医院目前正面向社会进行医学教学、考核所需标准化病人的招募。倘若您期望提升自身的沟通协调等多方面综合能力,想要了解健康急救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零距离接触临床医生,那么就可以报名参与。(3 月 25 日 荆楚网)
近日,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发布了一则启事,这则启事引发了关注。启事要求参与者“没病装病”,通过精准的演技来模拟患者的症状,以此协助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教学,并且会按小时给参与者支付报酬。消息一经发布,网友就调侃说“戏精的春天来了”“让我来,这题我从小就会”“这是最适合我的工作”。看到新闻短视频里的内容后会忍俊不禁,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当作是一个科普“病人演员”的机会。
首先,该新闻中“病人演员”的招聘与运用并非新鲜之事。这些“演员”有更专业的称呼,即“标准化病人”(简称 SP)。北京天坛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医院都曾发布过“标准化病人”的招聘启事。
网友们“自告奋勇”,对此我们需明确一点,应聘“标准化病人”并不简单。SP 项目本质上是对医学严谨性的高度敬重。“标准化病人”要经过标准化且专业化的培训,凭借表情、肢体动作以及情绪来还原病患的具体症状。从之前北京天坛医院公开的“标准化病人”招募启事可知,招募流程包含初选、培训、考试这三个步骤。只有最终通过考试获得合格证书的应聘者才能够加入 SP 队伍。现阶段,SP 在我国是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来服务于临床教学工作的,它并非一个正式职业,收入也比较有限。在不少“标准化病人”的招募启事中,都对应聘人员的奉献精神和记忆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将“病人演员”视为一个既轻松又能赚钱的职业并进行调侃是过于片面的。
SP 项目逐渐完善与发展和医学教学的困境存在关联。在传统医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医学生依靠真实的临床患者来积累问诊、查体经验。然而,患者往往由于隐私、尊严或病情变化等原因,难以耐心地配合医学生。此外,多名医学生对病患者进行触诊,在某种程度上会给病患带来心理折磨。SP 项目填补了临床教学中病例缺失的状况,同时规避了医学培训里的伦理道德问题。医学是凭借无数次模拟与试错而积累的经验,“标准化病人”的意义在于为医学生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缓冲地带”。他们能够在此练习问诊技巧,并且不必担忧反复提问会使患者的焦虑增加。
病例缺少与医疗伦理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另一个问题随之出现。我们对因依赖“表演”而可能产生的异化风险感到担忧。倘若“标准化病人”的症状表现过于程式化和模式化,医学生可能会深信不疑地把“标准化病人”的“完美表演”当作临床现实,从而对某一病状陷入单一的刻板印象。患者的恐惧无法在模拟临床环境中复现,家属的焦虑也无法在模拟临床环境中复现。而这些恐惧和焦虑在真实的医学诊断中是确实存在的。真实临床实践比模拟现场要复杂得多,过于依赖现场模拟或许会削弱医学生应对复杂病例的能力。同时,由于缺少了真实临床实践的紧迫氛围,学生在诊断病例时可能会缺少一丝严谨。医学教育需要在“标准化”和“真实性”之间达成平衡,要把“标准化病人”当作教学工具,而不是医学实践的终点。
医学生的培养和实践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培养出一名出色的医学生则更加困难。“标准化病人”的出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困境。所以,在被“病人演员”的视频逗笑的同时,我们可以把这种曝光当作是对 SP 项目进行科普的机会,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看到医学教学困境的契机,通过这样做,我们可以对医疗行业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