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企业招聘

春招陷阱揭秘:如何识别虚假招聘信息保护自身权益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2-20 作者:佚名 浏览量:

新学期开启后,“春招”成为准毕业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网络上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出现了不少虚假招聘信息,这些信息误导和欺骗了求职者。日前,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等都发布了声明,称有不法分子以企业招聘的名义收取费用,提醒应聘者通过企业官方公开渠道投递简历。

求职应聘时会遇到哪些陷阱呢?怎样在求职中辨别虚假信息呢?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一线法官、朝阳法院法官助理袁翾,他为准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些建议。袁翾表示,在求职的过程中,机遇和风险是同时存在的。在实践里,确实有企业或个人运用不法手段、设置“招聘陷阱”来骗取财物,甚至还会威胁到人身安全。他提醒学生们在求职时要仔细辨别。

不法机构或个人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央企国企紧急发声明

连日来,记者留意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中国雄安集团急招 6 万人”这样的消息。还出现了“孩子在家门口就能拿铁饭碗”的说法。同时有“只要大学生基本上报名就能进”的内容。以及“年薪 20 万以上”的信息。推送这些消息的账号都是个人账号,这些账号标注着“规划指导咨询”“某某老师带你进央国企”“某某老师聊求职”等字样。在评论区,有不少网友询问怎样报名,还有网友寻求报名资料等。同时,也有网友对这些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怀疑是培训机构在进行引流等情况。

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对此特别发布严正声明进行辟谣。称有不法分子在网络上传播“雄安集团大规模招聘数万人”这样的虚假信息。这些不法分子还借此名义收取“培训费”“报名费”等费用。给部分不明真相的人员带来了经济损失,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中国雄安集团有限公司在声明里表明,其公司的所有招聘信息都发布在公司唯一的官方网站以及官方账号上。并且强调,本公司的所有招聘活动都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举办或者委托任何机构来举办辅导培训班。同时提醒公众要留意辨别官方网址、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其他平台的认证账号,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如发现相关不法行为或已造成财产损失,可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近年来,很多毕业生把进入央企国企当作热门选择,这也促使了“帮助毕业生入职央企国企”这一生意的产生。今年年初,许多央企国企都发布了声明来“辟谣”。比如,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说,近期收到了部分应聘者的反馈,有个别不法的机构以及个人以“内推”“直签”等形式向应聘者承诺可以安排到协会工作,并且还以此收取费用。该协会强调,在招聘过程中不会收取任何费用。同时提醒广大应聘者要提高警惕,避免遭遇诈骗。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今年 1 月发布的严正声明提及,发现有个别人才服务机构、中介市场及个人等在网络上发布入职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及所属单位直签岗位的虚假招聘信息,这些信息误导并欺骗了求职者。该声明提醒求职者,不要轻易相信社交软件、自媒体等渠道所发布的招聘信息,也不要相信“有偿安置”“内部招聘”等具有诱导性的信息。

求职者要警惕中介和个别企业的“收费话术”

求职者求职时要选择正规的渠道来获取招聘信息,并且要核实招聘单位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凡是以招聘为名义去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像是收取押金、培训费或者其他不合理的费用,这些都是违反法律规定的,并且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处。袁翾称,求职者要对中介的收费陷阱保持警惕。有些培训机构或中介机构借着招聘、“内推”的名义,在面试招聘过程中,以“需要从业资格”为借口,同时声称工作“高薪”、单位“知名”等,要求劳动者参加入职培训或考证培训,并且承诺只要完成培训、顺利结业就能上岗。求职者交费后,上述机构以各种理由不提供承诺的工作,并且拒绝退还求职者交纳的相关费用。有的机构甚至直接就“失联”了。

我国《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对招聘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袁翾介绍说,其中第 27 条规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接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或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时,不能采取欺诈手段,不能使用暴力,不能施加胁迫,也不能使用其他不正当手段;不能以招聘为名去牟取不正当利益;不能介绍单位或个人从事违法活动。如果违反了上述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进行罚款,吊销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等。若给个人造成了损害,就需要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或者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所以,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对于类似“内推”“保上岸”等这类宣传要保持警惕,对于需要交纳培训费的招聘广告也得提高警惕。

在招聘过程中,若用人单位以各种理由向求职者收费,该怎么办呢?袁翾介绍了这样一起案例:原告小张与某公司从 2018 年 7 月到 2020 年 3 月存在劳动关系。小张在 2020 年 3 月离职,之后于 2020 年 9 月 1 日重新入职该公司并担任制图员。该公司称小张为学徒,每月收取 400 元押金,在此期间先后收取了小张 6000 元。2021 年 11 月 5 日,该公司毫无缘由地把小张给开除了。小张于是将此事诉至仲裁委员会,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金 36000 元以及押金 6000 元。

法官经过审理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 9 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在招用劳动者时,不可以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以及其他证件,也不可以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基于此,该公司应当退还小张在 2018 年 9 月 1 日至 2021 年 11 月 1 日期间的押金 6000 元。该公司应支付小张违法解除劳动关系的赔偿金,经法院核算,此赔偿金为 18000 元。

实践中,部分企业会以招聘为名义,向求职者收取各种费用,如培训费、押金等,且这些费用是变相的、无故的,企业以此来谋取利益;同时,这些企业还会要求求职者上交身份证件、执业证件等。袁翾提醒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若遇到上述情况,可以依据法律规定进行拒绝。

注意辨别工作内容是否涉及“帮助转账取现”等

在采访里,袁翾提及了招聘以及工作过程中有可能碰到诈骗的情况。2023 年,刚大学毕业的小杨进入某公司担任出纳。工作还不到一个月,她就接到了一个自称是建设银行客服打来的电话。对方说需要在 5 月 4 日到 5 月 12 日这段时间更新银行信息,并且要求添加 QQ,以便发送更新信息所需的文件。小杨添加了致电人提供的 QQ 号,接着加入了 QQ 群。在群里,他发现有一位自称其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赵某。“赵某”通过 QQ 消息询问小杨是否在公司,是否有建设银行账户,还让小杨查询公司账户余额情况。小杨如实进行了回复。之后,“赵某”随即要求小杨加急付项目款并且发送回执单。小杨最终在没有证实交易对手的情形下,向陌生账户进行了转账操作,这使得公司遭受了 15 万元的损失。

法院在调查中查明,小杨所读的大学本科专业为会计学。同时,小杨入职该公司时接受了相关培训。所以,小杨对公司财会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流程要求应当具备基本的了解和掌握。但是,案外人通过 QQ 冒充领导“赵某”向其发出汇款指令。此时,小杨没有注意到平常使用的办公软件都不是 QQ,也没有及时采取更直接有效的方式与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员进行沟通以核实情况。相反,小杨在违反正常转账流程的情况下,草率地向他人的个人账户进行了大额汇款。

法院判决小杨赔偿某公司经济损失 3 万元。

袁翾给出提示,对于刚踏出校门进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而言,在招聘和工作期间需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要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涉及自身职务的安全风险的警惕,及时学习并严格遵循用人单位的工作规范以及安全保密制度,以做到风险防范且使风险处于可控状态。

袁翾依据社会上出现的“陷阱”,提醒求职者留意可能遭遇的其他诈骗情形。其一,不要轻易相信“高薪招聘”“月入五位数”这类招聘广告。其二,要注意辨别工作内容是否包含“刷单”“拉新”“帮助转账取现”。其三,需保护好家庭住址、电话号码、银行卡号等个人信息,以防掉入传销活动、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等违法犯罪的圈套。

袁翾表示,尤其要防止陷入“黑中介”或者“培训贷”之类的陷阱。任何以招聘作为名义来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像收取押金、收取培训费或者其他不合理的费用,都违反了法律规定,会遭到法律的严厉惩处。求职者如果一旦遭遇到侵权行为,就应该及时把证据收集起来,并且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依据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

分享到:
客服服务热线
7x24小时服务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收费与推广
网站特色
咨询反馈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