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走过的六月,事情非同寻常;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冲突,还有美国从中搅局,使得霍尔木兹海峡的波浪之下潜藏着不稳定的暗流。
伊朗声称将封闭这条全球20%石油运输(日均约2090万桶)的关键通道。在2019年的一次隐蔽演练中,伊朗已成功对“智能水雷”系统进行了测试,该系统能够精确识别并追踪特定船只,同时避开己方油轮。这一技术细节虽未对外公布,却使得海峡封锁的威胁显得更加切实可行。
一旦实施封锁,油价将攀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同时,伊朗大约90%的石油出口目的地是中国。
历史常常重复上演。在1973年10月7日,随着第四次中东战争(即赎罪日战争)的爆发,伊拉克宣布将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的股份收归国有。这一举措成为了OPEC石油禁运和第一次石油危机的触发点。
此举令美国感到意外,导致油价从每桶3美元猛涨至接近12美元,这一现象迫使美国不得不加强在波斯湾的军事部署,包括在巴林设立第五舰队,从而最终稳固了其通过能源手段掌控全球霸权的战略布局。
波斯湾各国在能源领域的认识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明白,他们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石油资源,更是掌控全球经济动脉的关键。
我国是全球能源消耗的巨头,2023年石油消耗量高达7.56亿吨,天然气消耗量约为3900亿立方米。在这其中,大约7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需要进口,这使得我国在面临国际市场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方面极为脆弱。特别是在南海地区,马六甲海峡承担了我国75%的石油进口任务,这个被称为“能源咽喉”的地方一旦遭遇封锁,将直接对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活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突破这一战略制约,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不断加大投入,实现了深海水下滑翔机、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以及“深海一号”能源站的重大技术突破,这些成就均旨在确保能源自主供应的“生命线”安全稳固。
南海拥有约190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和110亿桶石油的已知储藏量,同时,未知的资源潜力也十分可观,这一比例高达全球海洋油气资源的40%。“深海一号”大气田,其天然气储量已探明超过1500亿立方米;自2025年6月25日起全面投产,年产量将达到45亿立方米;这一数字是海南省2023年天然气消耗量的1.67倍;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最大的海上气田正式建成。
霍尔木兹波涛涌,南海气田风浪平。
2014年8月18日,那是一个夜晚,中国南海的上空,夜色笼罩。在“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上,橘红色的火焰从燃烧臂中猛烈喷涌,将周围漆黑一片的海面映照得如同白昼。
这并非寻常的火焰,它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又一重要成就——“深海一号”大气田的问世。该气田坐落于海南岛东南150公里处的琼东南盆地陵水17-2区块,是一片超深水区域。其探明的天然气储量高达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1500米,钻井深度更是突破了4000米。作为中国首个独立勘探与开发的超深水大气田,它不仅代表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突破,更是开启南海深海能源宝库的关键。
然而,这片宝藏并非轻易可得。在深海1500米的极端环境中,地质构造的复杂性、高温高压的考验,以及中国在此前超深水领域的空白,都让“深海一号”的开发充满了未知:中国能否攻克世界级难题,实现深海油气开发技术的自主掌握?这一气田一旦成功开发,又将如何重塑国家的能源版图?
深海的“无人区”

在全球油气勘探的领域内,深水区域(即水深超过300米)以及超深水区域(水深超过1500米)被视为一片尚未被开发的“空白地带”。海洋中储存了全球70%的油气资源,其中深水区域贡献了40%,而超深水区域则成为了对技术和勇气的双重考验。
随着海面下深度每上升一米,压力、温度以及洋流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这导致开发难度也随之大幅提升。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几家石油企业掌握了超深水开采的技术。而在中国,直到2014年之前,海上油气资源的开发活动主要局限于300米以内的浅水区域,对于超深水领域,几乎处于一片未开发的空白状态。
2006年,中国海油携手海外石油企业,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成功开钻了首口深海油井,此举证实了南海深海油气资源的巨大潜力。然而,到了2012年,国际油价遭遇暴跌,海外合作伙伴因资源储量和经济效益问题纷纷撤资,使得中国海油不得不独自应对这片未知的深海领域。
“深海一号”气田的发现,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这片未知的“无人区”,中国海油能否开辟出一条全新的道路?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也缺少成熟的技术支持,这一任务显得尤为艰巨。
“深海一号”气田的开发遭遇了三个全球性的重大挑战:深水作业、高温环境以及高压条件。该气田坐落于欧亚、太平洋和印澳三大板块的交汇地带,地质环境极为复杂。地层温度可达到惊人的138摄氏度,压力更是高达69兆帕,这一数值是普通家用高压锅压力的千倍之多。在进行钻井作业时,必须克服超深水作业、高温高压环境以及极端天气等重重困难。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此之前尚未独立设计并制造出适用于1500米级深水油气处理的设备。
李达,年方三十五,肩负“深海一号”项目副经理及浮体主管的双重职责,引领团队从无到有。2014年10月,他们提出了一项颇具胆识的构想:计划打造一座具备储油功能的半潜式生产平台,运用“保温瓶内胆”的原理,将凝析油储存在立柱之中。这一创新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尚属首例,即便是国外的同行也未曾尝试过。行业内外议论纷纷,然而李达及其团队却深信,这乃解决深海资源开发经济效益问题的关键途径。
“深海一号”能源站的奇迹
为了开采“深海一号”气田,关键设施为“深海一号”能源站——这乃全球首座达到10万吨级的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其庞大程度令人惊叹:整体重量超5万吨,最大排水量高达11万吨,整体高度约为120米。
令人惊叹的还有其建造效率。与国际上同类型的半潜式平台相比,从决策阶段到正式投产,通常需要38.4个月的时间,但“深海一号”能源站仅用了20多个月,便打破了全球最短纪录。2021年1月,这艘“海上巨无霸”从山东烟台启航,历经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台岛海峡,耗时18天,航行了1600海里,最终抵达了海南陵水海域,并成功完成了1500米深水的多点永久系泊。
能源站的设计与施工引入了三项全球领先技术:采用半潜式平台支柱储存燃油,其最大储油能力接近两万立方米;打造了世界跨度最大的桁架式模块;在陆上船坞内实现了湿式半坐式墩柱的大规模合龙技术。除此之外,还运用了十三项国内独有技术,涵盖1500米级深水聚酯缆绳锚泊系统以及能够长达三十年无需回坞检修的浮体结构疲劳强度设计。这些突破性的成果不仅弥补了我国在超深水技术领域的空白,而且成功将核心设备的国产化比例从原先的33%大幅提高到了80%。
“深海一号”能源站的问世,凝聚了无数中国海油员工的辛勤汗水。开发团队中数千名成员轮岗作业,他们成功解决了高温高压环境下的井下安全、深水流动性的稳定保障以及乙二醇回收系统的调试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项目总经理尤学刚回忆道:“我们缺乏可供参考的先例,每一步都需在不断的尝试与克服困难中不断前进。”
2021年6月25日,水下机器人成功启动了位于1500米深海的油气阀门,火焰随之熊熊燃烧。在办公室内,团队成员蒋东雷激动地拍起了手,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他很快又全身心投入到新的挑战之中。蒋东雷和他的团队正在致力于研发适用于1500米深海的国产深水采油树。据他预测,到2026年,这款1500米深海采油树的国产化比例有望达到85%。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