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焦点访谈

午后风掠腾格里沙漠,草方格筑牢人与土地和谐根基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7-22 作者:佚名 浏览量:

午后,微风拂过腾格里沙漠,宁夏中卫的沙丘之上,一排排由麦草编织而成的正方形,宛如细腻的针线,巧妙地交织在金黄的沙粒与翠绿的植被之间。

这便是所谓的“草方格”——我国独树一帜的防沙固沙策略。它不仅守护着被黄沙步步紧逼的铁路生命线,还支撑着葡萄酒庄园的芬芳气息、光伏阵列的耀眼辉煌,更承载着返乡青年在乡土扎根的新生希望。这一最质朴的治沙手段,通过一铲一压的执着坚守,稳固了肆虐的狂风,阻挡了蔓延的流沙,更为人与土地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现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格子图案,已经传播至蒙古、沙特以及非洲的沙漠之中。位于我国西北部,那片风沙肆虐的试验区域,正逐渐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领域的“典范”。

一草方格,扎起“国之防线”

草方格的扎法,看似简单,实则大有讲究。

标准的方格尺寸为一米见方,选取长度约为三十厘米的麦草,用铁锹斜向插入沙地,深度约为三分之一,四周连接形成正方形,随后用脚轻轻踩实,便能稳固地站立。

这项技术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汇聚了国内外科学家数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结晶。1955年,为了确保新建的包兰铁路的安全运行,铁道部委托中国科学院,并联合苏联专家,在中卫的沙坡头地区展开了“固沙实验”。研究人员对各种尺寸和形状的草方格进行逐一测试,以评估其固沙效果,结果发现,1米乘1米的正方形草方格最为理想——这种草方格在沙丘表面形成的浅凹曲面,形似“颠倒的浅锅”,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风速和聚集水汽,还能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小环境。经过实践检验,过大或过小的草方格都存在问题:过大容易遭受风沙侵蚀,而过小则难以承受压力并保持形状。在1964年,草方格技术方案得以最终确立,其中“每边一米的踩压式方格”模式被确立为国家级的治沙规范,这一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腾格里沙漠上大片草方格。 刘慧摄

唐希明,这位中卫的治沙专家,语气坚定地提醒道:“可别小看了它的能力,它不仅能稳固沙土,还能牢牢锁住水流,甚至还能有效抵御风沙。”

草方格不仅稳固了我国中卫地区的防御,还构筑了我国防治风沙的生态防线。它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和“三北防护林”等关键工程提供了坚实支撑,确保了包兰铁路67年的安全通行。截至目前,中卫已成功完成170万亩的治沙工作,剩余18万亩尚未治理。

治沙人唐希明正在铺设草方格。 程琪越摄

沙海植绿:中国草方格的奇迹__沙海植绿:中国草方格的奇迹

从“固风口”到“绿工厂”:沙海深处孕新生

中卫的现状早已超越了最初“抵御风沙”的期望。在那些密集排列的草方格之后,正蓬勃绽放着更加多样化的希望,展现出一幅人与沙漠和谐共生的全新景象。

守护住沙丘,便是守护了我们的家园。”这句话出自那位从事治沙工作的村民董连山之口,他的言辞既平实又充满决心。他的住所位于沙丘的边缘,十年前,当狂沙不断逼近时,他只能推着板车无奈地搬离;而现在,沙丘逐渐退却,绿意渐浓,他不仅带着家人重返故土,还携手同乡们一道编织草格、稳固沙丘。“这些伙伴,他们有的来自黑林村,有的来自明水村、码头村,都是我们熟悉至深的老乡。”在草方格施工的季节,村中男女老少纷纷出动,他们挥舞着铁锹,铺设草皮,编织网格,稳固沙土,场面热闹非凡,不输于过年时的集市热闹景象。“若问沙子有何用途,我告诉你,我们用它来种植葡萄、沙葱,发展养殖业,甚至开展旅游业。”董连山指着治理区的一块地方说道。

广阔的明天源自天际的灿烂阳光。位于腾格里沙漠的周边,中卫地区已规划并建设了数百座光伏发电站,采用“光伏发电、光伏板下种植草地”的模式,其光伏发电装机总容量已超过五百万千瓦,位居全国之最,实现了生态恢复与清洁能源的双赢局面。

沙丘得以稳固,人们的情绪亦随之安定。依托这片沙地,中卫的农业、能源以及旅游业正在逐步实现多元融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

麦草为格,扎根世界:中国治沙方案惠及全球

远在中国国界之外,众多国家的关注焦点逐渐转向了这项“方圆一米”的我国治沙创新技术。

各国在选用的草种上或许存在差异,有的地区偏好麦草,有的则倾向于稻草,然而,一米见方的标准尺寸却始终是关键所在,这也正是我国在治沙领域经验丰富的体现。唐希明这位治沙工作者的话语中,流露出一种自信的神情。

近年来,中卫的防沙技术逐渐走出国门,为更多地区带来益处。2023年11月,我国治沙团队前往蒙古国,与该国自然环境部、林业部门等机构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乌兰巴托及其周边沙化严重的地区,对地形、植被和气候特点进行了详尽的调研,针对性地提出了运用草方格技术的本土化固沙策略,为当地防治荒漠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2023年9月,在第14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大会(UNCCD COP14)期间,我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卫草方格技术与生态工程的显著成效。众多国家代表,包括沙特、阿联酋、埃及等,纷纷表达出强烈的合作意愿,并有意引进我国的相关技术和培训项目。

中国提出的这一方案,在20世纪初期便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以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共同誉为“低投入、高适应性”的沙漠治理模范技术。同时,中卫地区的治理经验也被收录进《全球荒漠化防治最佳实践案例集》中。宁夏正全力推进建设一个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荒漠化防治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并向这些干旱地区输出“中卫模式”——这涵盖了从草方格的铺设到机械设备的运用,从种植技术的管理到生态系统的恢复,整个流程都进行了全面的整合与打包。

沙尘依旧存在,然而那些往事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并非终结,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个标志着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处、中国智慧造福全球的全新起点。

(程琪越、曹语千、姚雨禾参与采写)

分享到:
客服服务热线
7x24小时服务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收费与推广
网站特色
咨询反馈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