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正在全球集齐L4中国军团。
不久前,我们已与国内Robotaxi领域的领军企业——包括萝卜快跑、小马智行以及文远知行——建立了合作关系,紧接着,Uber公司又转向寻求与一家由复旦校友创立的L4级自动驾驶企业Nuro展开合作。
Uber近期宣布了一项重大投资计划,计划在未来6年内投入数十亿美元,用于推动超过2万台无人驾驶车辆的实际应用。
原型车辆已在Nuro的测试场地完成测试,而首批车队预计将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
Robotaxi的宏大故事,很快就会加入新人讲述。
复旦校友的L4技术,Uber数亿美元押注
Uber正式宣布,计划组建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队伍。
此次并非闭关自守,Uber决定将技术及造车事宜委托给更为专业的团队。
朱佳俊,这位Uber的资深友人,同时也是复旦大学的校友,他创立的L4级自动驾驶公司Nuro,以及来自美国的豪华纯电动品牌Lucid,这两家公司将联手为Uber量身定制“下一代高端全球Robotaxi项目”。
三方合作项目,预计在接下来的六年里,将在美国市场投放超过两万辆Robotaxi,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季度需新增833辆。
车队归属Uber或其指定的第三方管理合作伙伴,预计2026年将投入运营首批Robotaxi,这些服务将由Uber独家对外提供。
Uber承诺,为了确保Robotaxi车队能够成功组建,将分别向那两家企业注入数亿美元的资金。
Lucid公司已明确表示,将获得Uber提供的3亿美元(约合21.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
Nuro虽未公开具体数额,然而一个明确的事实是,其获得的资金将大大超过3亿美元,同时Uber也将在Nuro的董事会中拥有一席之地。
Nuro联合创始人朱佳俊
为什么对Nuro投资更多,原因很简单。
Lucid所提供的是Robotaxi的实体部分,即造车服务;与此同时,Robotaxi的核心技术——L4级别的自动驾驶,则由Nuro负责提供。
首先关注车辆选择,Uber公司公布,其Robotaxi将采用Lucid品牌的Gravity SUV车型,该车型是Lucid在去年年底开始投入市场的全新纯电动SUV。
Lucid官方透露,该车型续航能力最高可达450英里(约合724.2公里),同时搭载926V充电系统,内置增压器辅助,仅需12分钟充电即可实现约321.8公里的续航,而且无需适配器即可在特斯拉超充桩上进行充电。
作为一款豪华品牌的新推出产品,Gravity的定价并不低廉,其入门级售价高达7.99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57.4万元。
与那款售价约2.8万美元的萝卜快跑以及起售价为4.65万美元的特斯拉新Model Y相比,Gravity的定价显然要高出许多,而且这还不包括安装L4级自动驾驶所需的软硬件费用。
因此,外界普遍猜测,Uber的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费用不会低廉,其价格可能接近Uber Black高级服务的收费标准,差不多等同于咱们国内滴滴出行的豪华车型价位。
观察Nuro负责的自动驾驶技术领域,我们了解到Nuro主要负责提供软件方面的支持,而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则是由Lucid进行安装和配置。
除此之外,Nuro还将负责推动数十个类别综合安全案例的研发与验证,同时对这些案例进行模拟操作、封闭环境下的测试以及监督实际道路测试,以确保Robotaxi的运行安全得到充分验证。
朱佳俊,Nuro公司的创始人,透露这次的合作项目运用了他们最新研发的第四代无人驾驶技术——Nuro Driver。该系统集成了英伟达的Thor芯片以及Arm的Neoverse技术。
Nuro公司在美国的多个城市和州设有自己的车队,该车队专注于无人配送服务,其业务模式已在过去的五年无人驾驶技术部署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Uber此前与Nuro建立了长达十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无人配送车辆进行食物及其他物品的运输。
目前,由三方共同研发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原型车,已在Nuro公司在拉斯维加斯的测试场地完成了测试,并正静待明年实现大规模部署。
无论对哪一方而言,这笔生意都很划算。
Uber在尝试Robotaxi过程中遭遇了挫折,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与此同时,Lucid和Nuro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它们作为有实力的企业,正急需外部资金的注入。
尤其是那些曾历经起伏跌宕,现正迎来转机的新兴独角兽企业Nuro,即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的佼佼者。
等来转折点的L4独角兽
Nuro公司最初在硅谷因推出“无人配送车辆”而崭露头角,并且凭借其卓越的团队基因而声名鹊起。其两位创始人以及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Google的无人驾驶汽车项目,这为Waymo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为前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首席软件工程师朱佳俊,他于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并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完成了硕士学位的学习。

2008年,朱佳俊正式加盟谷歌,投身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成为该项目的首批成员之一,同时也是该团队中最早的华人代表。
载入无人驾驶汽车发展史册的“Google萤火虫”项目,正是由其领导团队精心打造而成。
Google萤火虫无人车,2017年退役
另一位共同创立者系Google在计算机视觉及机器学习领域的负责人兼首席工程师,名叫戴夫·弗格森。
早年,戴夫曾在英特尔研究所供职,担任高级研究科学家一职,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人学、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之后在2011年,他转投Google。
两位Nuro创始人合影
2016年,两位技术专家携手一众骨干成员毅然投身创业之路,将目光聚焦于“最后一公里无人配送”这一新兴领域,立志打造一家专注于自动驾驶汽车配送货物的机器人企业。
Nuro公司曾推出R1和R2两款无人配送设备,这些设备去除了方向盘和乘客座椅,仅保留了装载货物的空间。
这种商业运营模式在美国那个时期显得格外创新,不仅得到了美国交通运输部和美国国家公路安全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一路绿灯放行,还开创了先河,成为了美国首个获准投入使用无需侧视镜和方向盘的无人配送车辆。
Nuro曾一度受到软银、谷歌、丰田等知名企业以及资本的青睐,同时,它还与美国的零售巨头克罗格、达美乐披萨、CVS药店以及711便利店等多家知名品牌达成了合作关系。
Nuro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短短两年内,其团队规模便膨胀至1500人,然而,运营成本的急剧上升,以及整车制造这一“重资产”项目的规模过于庞大,共同作用使得公司的现金储备迅速减少。
恰逢美国遭遇经济衰退,能源成本急剧上升,Nuro在此特殊时期面临重大抉择——实施裁员、降低成本以及进行业务转型。
AI技术的迅猛发展,使Nuro在深思熟虑中捕捉到了机遇。相较于整车服务,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的市场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公司决定逐步向“轻资产”模式过渡,将自动驾驶技术的实际应用作为核心发展方向。
商业模式也随之更新为两条线并行:
这种模式与先前的无人配送方式保持一致,为配送货物和提供客运服务配备了完整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涵盖自动驾驶所需的软件与硬件设施,然而Nuro公司本身不再负责车辆的生产。
该条业务重点在于技术授权服务,与整车制造企业及其零配件及服务提供商展开协作,致力于打造面向消费者的自动驾驶产品,这些产品涵盖了从L2级至L4级的系统功能,目前这种模式正是与Uber公司合作的形式。
今年四月,Nuro成功获得了新一轮的1.06亿美元投资,这笔资金换算成人民币大约是7.8亿元。
这新一轮融资,相隔四年之后终于到位,它体现了资本市场对Nuro创新模式的肯定,同时也为Nuro注入了强大的信心,使其能够在L4级别自动驾驶领域全力以赴,大显身手。
在Robotaxi行业热度正盛的当下,Nuro拥有先进的技术,Uber则坐拥丰富的资源,双方抱持着共同的愿景,并且基于多年的合作关系,迅速达成了共识。
目前和Uber合作,算是为跑通技术授权模式开了很好的头。
此次合作依旧采用B2B模式,戴夫透露,Nuro正与多家OEM进行洽谈,旨在将Nuro Driver推广至C端市场,使其得以应用于私家车上。
Uber向Nuro投入数十亿资金,这一举措并不仅仅是对昔日伙伴的照顾,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Nuro在安全与可靠性方面的认可。
在加州和德州两地,Nuro的无人驾驶车队累计行驶里程已突破百万英里(约合161万公里),期间未曾遭遇任何严重的安全事故。
Nuro所规划的这两处布局,其区域同样与Waymo及特斯拉在美国的势力版图相吻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过去的一年里,Uber在Robotaxi领域表现尤为积极,截至目前,它已经与业界几乎所有顶尖的Robotaxi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其中包括我国的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小马智行,以及同样位于美国的Waymo等知名企业。
与Waymo的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Uber便急于加入“收购”车队的行列,这或许也是受到特斯拉的紧迫挑战所驱使。
尽管车队尚未抵达目的地,然而在美国,Robotaxi的竞争早已烽火连天。
One More Thing
马斯克公司近期在奥斯汀市拓展了Robotaxi的业务领域,其服务区域已增至42平方英里(约合108.78平方公里),这一面积比Waymo的37平方英里(约95.83平方公里)还要多出5平方英里(约12.95平方公里)。
面对特斯拉所发出的嘲笑,Waymo迅速作出回应,并且近期在奥斯汀的运营区域进行了拓展,将覆盖面积直接增至90平方英里(约合233.1平方公里),这一面积相当于7个澳门的规模。
未来Uber的车辆队伍是否还能在奥斯汀市场分得一份利益,这一点尚未可知。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