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企业招聘

毕业季AI人才就业火爆,高薪招聘跨界需求大

来源:网络整理 时间:2025-07-03 作者:佚名 浏览量:

高薪招聘 跨界需求大

毕业季AI人才就业火爆

毕业证书到手后的翌日,刘泽坤便以校园新人的身份加入了美团公司的配送团队,他幽默地表示自己正努力适应从校园学子到职场打工者的角色变迁。

刘泽坤的职位是高性能计算工程师,这一岗位的核心工作是针对大规模计算任务进行优化和加速处理。他运用并行计算和异构计算等先进技术,显著提高计算效率,此岗位归属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职位。

《中国人工智能区域竞争力研究报告》于今年4月发布,其中提到,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成功跨越7000亿元大关,并持续多年保持超过20%的增长速度。这一领域不仅推动了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智能家居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兴起,而且与实体经济实现了深度融合,催生了众多新的产业、业态和模式。在此背景下,与AI相关的岗位在就业市场上变得格外受欢迎。

AI相关岗位增多 薪资优厚竞争激烈

近期,黎科霖正忙于寻找住处,因为他将在本月中旬加入中国石油集团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他在数智化及信息工程领域的职业生涯。

国企的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深水区,此时AI技术正在重塑生产和管理流程。在投递简历的过程中,黎科霖注意到,与几年前他本科毕业时相比,央企及其他国企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岗位数量和招聘人数都在持续增多。

互联网企业纷纷加入了AI人才的招聘狂潮。据智联招聘在2月份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25年春季招聘的首周,人工智能领域的求职者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3.4%,这一比例在所有行业中位居首位。同时,人工智能工程师的求职人数增长速度更是高达69.6%,使得这一职业成为了求职热门排行榜的榜首。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该公司在2026届春季招聘中开放的职位总数超过了3000个,其中与AI相关的职位占比接近一半。

过去人工智能领域可能更多地侧重于理论及概念性的研究,而如今,它已真正走进现实,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求职过程中,刘泽坤注意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就业领域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即将步入腾讯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算法工程师岗位的苏思桐,对此也深有感触。去年秋季的招聘季里,这位来自电子科技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生注意到,汽车制造商和手机生产企业对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需求大大超出了她的想象。无论是智能驾驶舱内能够全方位聆听并即时响应的多模态语音助手,还是手机拍照后瞬间完成的AI图像优化算法,人工智能的岗位已经不再局限于纯粹的技术领域,而是逐渐渗透到了众多传统行业之中。

刘泽坤对于自己“转行”的决定感到十分欣慰。在大二期间,他所就读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设立了人工智能学院,并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本科生进行本研一体化的培养。他果断抓住了这一机遇,经过面试选拔,成功从原先的石油类专业转向了人工智能专业。据他了解,互联网企业的算法岗位起薪普遍在每年40万元左右,而整个行业的平均薪资水平则在45万元至50万元之间。

记者通过查阅众多招聘网站了解到,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位薪酬十分丰厚。以DeepSeek公司在今年二月发布的招聘信息为例,多数职位的月薪起步价超过两万元,特别是核心系统研发工程师(应届毕业生)的月薪介于六万至九万之间。而“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宇树科技推出的“机器人控制算法专家”一职,年薪更是高达130万元。

尽管AI领域的职位需求十分旺盛,然而受访者普遍认为,要想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面临的竞争依然十分激烈。黎科霖曾尝试应聘一家与智能化研究相关的研究院职位,报名者众多,而在进入笔试环节的名单中,不乏来自国内外知名高等学府的竞争者。

刘泽坤递交了超过50份求职简历,成功赢得了20余次面试机会。在这些面试中,不少企业安排了三场专业面试,有些甚至多达四场评估环节。“竞争相当激烈,”他感慨道,即便通过了最终面试的候选人,也可能需要经历一段较长的等待期。企业会将合格者纳入人才库,随后根据他们的院校背景和综合能力筛选掉一部分人。

苏思桐指出,开源大型模型的迅猛发展正在显著降低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入壁垒。网络上实战教程的数量急剧上升,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加入这一行业,导致竞争愈发激烈。记者观察到,在社交平台上,与笔试和面试相关的经验分享逐渐演变成一门课程,跨学科背景的毕业生试图通过付费学习,抓住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机遇。

AI创业者“冲浪” 跨界需求增加

企查查的统计资料表明,在过去十年里,我国涉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数量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到了4月28日,我国已有21.4万家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企业完成注册,这一数字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注册量增长了36%。在我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217.8万家,其中超过六成是在最近三年内成立的。在这些新成立的企业中,成立时间在1到3年的企业占据了最多的比例,达到了36.7%,而成立时间不足一年的企业占比为26.3%。

去年二月,正值算力服务行业蓬勃兴起之际,95后的创业者郭泰彪在长沙成立了云边智算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依托边缘智能算力网络技术的创新,不仅确保了企业数据的安全性,还显著降低了大型模型推理的成本。这一举措有效助力中小企业大幅削减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整体费用,使其降低了近一半。

郭泰彪指出,观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迅猛发展,可以发现它正处于一个爆炸式增长的阶段。这样的增长趋势不可避免地会带动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并带来众多的就业机遇。首先,涉及大模型研发、算法设计等技术的职位正持续增加;其次,众多与AI相关的岗位也在经历着升级和转型。他以数据标注岗位作为例子进行阐述,指出:“在初期,这一岗位常被看作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数据标注对从业者的能力需求正日益提升。在医疗、金融以及法律等领域,这些具有高附加值的标注工作,通常都要求从业者拥有博士学位或是在特定领域具备专家级的资质。”

AI技术正迅速融入各行各业,为其带来深度的赋能,助力产业向智能化方向迈进。陈浩,聘才猫人力资源AI大模型的CTO,指出:“2023年标志着通用大模型的起始之年,而2024年则将是专注于特定领域的大模型的元年,2025年则被视为AI智能体广泛应用并实现大规模落地的起始点。”在他看来,这两种大模型就如同“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之间的差异。垂直型大型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人力资源、营销和工业制造等多个行业,极大地推动了人工智能人才在招聘领域的需求,特别是对于具备跨领域能力的人才。“以医疗领域的巨型模型为例,求职者不仅需要具备模型调整的能力,还需拥有医学领域的知识储备,以保证智能体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实施。”

西南石油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届硕士毕业生李益彰,正是一位典型的跨领域AI人才。他主张,与其在Java、C++等传统编程语言的竞争激烈领域内相互攀比,不如成为一名既精通人工智能技术,又熟悉石油能源开发规律的复合型工程师。在他看来,掌握的业务领域越广泛,个人的不可替代性也就越显著。

苏思桐指出,尽管这些跨领域人才在算法基础知识方面可能不如专业AI研究者扎实,然而他们在特定领域深入钻研所积累的知识壁垒,却往往构成了技术成功应用的重要障碍。

补齐人才短板 高校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专业

2019年,人工智能正式成为本科教育的一部分。经过短短数年,我国已有超过五百所高校设立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或成立了专门的学院。到了2024年,诸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也相继将人工智能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并着手实施多项人才培养项目。

今年四月,我国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进行了更新,新增了29个专业,这些专业被纳入了今年的高考招生范围。在这些新增专业中,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尤为引人关注,它们的出现反映了社会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强烈需求,同时也展现了人工智能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观察今年各高校本科招生计划,我们发现清华大学计划设立新的本科通识学院,该学院将聚焦于人工智能与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致力于探索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全新模式,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AI素养,又精通AI技术,且拥有卓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同济大学新设立了AI领域的顶尖班级,人工智能与理、工、医、文等学科的创新发展布局已初见端倪;继北京师范大学在3月份推出“汉语言文学与人工智能”双学位培养计划之后,4月份又正式宣布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本科专业,全力推动学科间的深度融合。

为促进实用型、复合型及紧缺型人工智能应用人才的成长,教育部于今年初发布了一则通知。该通知要求各地高校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合作,共同征集一系列“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此举旨在加快高校对人工智能发展所需人才及就业服务的新需求的适应速度,助力用人单位培育及吸纳更多此类人才,从而有效提升校企合作在人才供需方面的匹配度。(记者 陈晓)

分享到:
客服服务热线
7x24小时服务
关于我们
产品与服务
收费与推广
网站特色
咨询反馈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丽水招聘网 鄂ICP备2025091810号-6

地址:丽水市经济开发区生态产园集聚区 EMAIL:

Powered by PHPYun.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