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好友500+,真遇事却找不到一个能帮忙改PPT的。
昨晚,在陆家嘴区域,26岁的广告策划李悦撤销了项目群,紧接着,半小时之内,十二位只在社交网络上略有交集的联系人头像便不再显示在线状态。
导火索只是她多问了一句“谁能陪我通宵改方案”。
这不是社恐,是社交通胀。
领英公布过国内平均每个人有微信联系人372位,但实际愿意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的人,总共不超过十五位。
Z世代风格独特,他们对待项目组建团队、团队解散,以及人际关系都十分洒脱,不留情面,82%的95后将同事视为代驾司机,合作结束后立刻终止联系。
以前陪领导喝酒是KPI,现在陪同事吃午饭都叫“职场搭子”。
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百分之七十的中间管理层认为同事间的陪伴很充足,一起吃饭、上下班、喝咖啡,只要结伴同行就不会中途分开。
情感账户零余额,却刚好不透支。
远程之后,连“在吗”都省了。
飞书和钉钉把技能标识都设置成公开价格,能掌握Python的人,执行过小红书推广的工作,通过搜索就能立刻找到。
哈佛说这样省40%废话时间,翻译成人话:没人想先寒暄三代。

可算法只推“你可能想认识”,不推“你可能需要远离”。
脉脉报告,八成白领会前搜背景、备话题,社交成了精准打击。
人脉圈越来越像淘宝首页:越点越像自己,最后刷到的全是镜子。
日本社畜早玩明白了:5分钟咖啡社交,喝完就散,谁也不欠谁。
如今许多国际企业在中国分支机构也模仿起来,茶水间里排队计算时间,时间一到自动换人,这个过程比找对象还迅速。
专业人士建议:要建立T字形社交关系,其中纵向部分要专注发展专业领域,横向部分则可以广泛涉猎,但不必过分投入;同时,需要为自己设立一个社交资源储备,一旦感觉消耗过大就及时退出。
听着像理财,其实就是别再把“加个微信”当慈善。
潜在问题也在逐渐加剧:推荐机制让你只接触相似人群,中年群体的“人际交往疲惫”现象出现率高达四成三,就连虚拟背景的误判都可能给人贴上“业务能力欠佳”的标签。
网络交流规矩缺失,错误理解度逐年提升三成,一个简单的附和就能想象出宫廷争斗的戏码。
说到底,雷达式社交最稳:360度扫着,只回关键信号。
数据说,会干活又会适度露脸的人,升得比纯技术宅快1.8倍。
不要把共事的人当作知己,也不要把知己当作共事的人,把其余的精力,用来好好休息。
离开群组那天我难以入睡,并非因为社交圈子窄,而是终于领悟,手机里储存的号码簿,并非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