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IT之家报道,海南大学最新消息透露,中国科学院院士、该校教授骆清铭及华中科技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研团队共同协作,成功绘制了小鼠的三维脑区及立体定位图谱,即STAM。
这份详尽的“空间图谱”以1微米的精度精确描绘了脑区的“位置”与“轮廓”,为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贡献了关键性的辅助工具。该研究成果已于7月2日在国际知名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
骆清铭脑空间信息学研究团队绘制小鼠三维脑区和立体定位图谱
传统的脑图谱多表现为模糊的二维图像,这类图像难以全面揭示大脑神经细胞的三维结构、尺寸、分布以及神经元间的联络。此类图谱犹如一张静态的纸质地图,虽然能够提供某些信息,但却难以让我们对大脑的细节获得全面的认识。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对完整小鼠脑进行尼氏染色和树脂固定的技术,借助自主研发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他们成功地将小鼠大脑转变为透明的“水晶脑”。通过这一技术,他们获得了包括14,000张冠状切面、11,400张矢状切面和9,000张水平切面在内的亚微米分辨率的全脑细胞构筑图像。
依托于庞大的切片数据集,该研究团队成功地将大脑划分为916个不同脑区,并为其制作了可调节三维视角的地图。在这其中,他们发现了236个之前未曾知晓的脑亚区,这些新发现为揭示未曾知的神经网络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
研究团队运用了图像三维大数据分块策略及快速随机存取技术,成功实现了从任意角度生成具有1微米分辨率的脑部横断面图像,并且能够精确展示非标准解剖切面的细胞结构图像。
该三维小鼠脑图谱宛如一套精致的“脑部积木”,不仅允许我们从各个方位审视每个神经元的细微构造,而且能够呈现大脑的全貌,同时具备分解与重组的功能。
为深化脑科学领域的开放与交流,该研究团队依托信息学技术构建了一个图谱数据的可视化及共享平台,向公众提供云计算及数据下载服务,从而推动了神经科学知识的普及与研究工作的进步。
这项研究对于揭示大脑在健康状态下的运作原理以及疾病导致的功能异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还为后续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开展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和实用的研究工具。
西班牙卡哈尔研究所的哈维尔・德・费利佩教授在论文评审中称赞道,这项研究为单细胞层面的大脑研究提供了一项强大的神经信息学工具,并实现了极具意义和重大的突破。
IT之家附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