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庄村内的织美术馆。
松阳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织美术馆展出的艺术作品。
三都乡人民政府供图
松庄村村民展示自己的编织作品。
三都乡人民政府供图
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的一隅,若从远处眺望,便能见到由线条勾勒而成的“墙”在光影中若隐若现;走近细观,这“墙”实际上是由双色纱线编织成的格栅外立面,它将传统的村舍巧妙地“包裹”其中,村舍在纱线的缝隙间若隐若现,一股浓厚的艺术气息迎面扑来。
这是一座以“织”命名的现代美术馆,在那里,古老的村落风情与前卫的当代艺术相互碰撞,迸发出耀眼的火花。
在这段日子里,一场题为“未织之境”的展览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该展览呈现了国内外艺术家与当地村民共同创作的艺术佳作,包括竹编、棕编、畲族彩带编织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艺术的气息深入到了偏远的山区。指着展品中的一件,松庄村的村民徐家美显得十分自豪,她说:“这是我亲手编织的竹篮,竟然能被摆放在美术馆中,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我也可以自诩为半个艺术家了。”
叶根忠书记回忆道,在几年前,松庄村并非如此景象。这个鲜为人知的偏远山村,村民纷纷外出寻求工作机会,许多老宅子空无一人,整个村子一度陷入了寂静之中。
2016年,转机降临。当时,松阳县正积极开展拯救老屋的行动,异常热烈。松庄村趁此机会,对村里的古民居、古桥以及古道进行了全面修缮,使得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历史脉络得以保留并得以传承。
往日乡村风貌得以复现,这逐渐点燃了乡村旅游的热潮,吸引着众多游客纷纷前来松庄村观光。叶根忠表示,为了不陷入乡村游的同质化竞争,村里决定打造艺术气息,借助文化艺术的力量来推动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当艺术“牵手”乡村,会给村子带来怎样的变化?
以织美术馆为例,其建成过程并非一路顺畅。去年七月,听闻村里计划修建一座充满现代艺术氛围的美术馆,村民宋水秀直言不讳:“咱们村子向来古色古香,突然引进这种新事物,感觉挺不协调的。”与她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不少村民,他们对此感到有些不安。
为了缓解村民的担忧,三都乡政府借助三乡人(包括原住民、返乡者、新迁入者)共同致富的协商机制,不止一次召集村民及业主代表进行会议讨论。他们不仅详尽地阐述了美术馆的设计构思和建设蓝图,还逐户走访进行解释。“我们向各位保证,美术馆的外部设施均采用可拆卸的设计,一旦未来觉得不适宜或是审美需求有变,这些设施均可被移除或更换。”叶根忠这样说道。
正是这样融合、包容的艺术改造理念,打动了当初有顾虑的村民。
美术馆并非唯一,步入61号老屋,墙面之上展示着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涂鸦,这些作品的灵感源自村中的溪流、游鱼以及丰收的瓜果;相邻的“山民剧场”里,音乐会、话剧、戏曲依次上演,村民与游客在此相聚,每一位到访者都成为了观众;在狭窄的巷弄中,形态各异的“猫”艺术作品巧妙地隐藏其间,艺术家通过三维建模与村民熟知的编织技艺相结合,使得艺术装置与村庄风貌完美融合……在松庄村漫步,浓厚的艺术气息无处不在。
孙培,这位来自上海的民宿经营者,对此感触良多。自2017年起,她在松庄村创办民宿,引领村民尝试艺术创作,如今更成为丽水市的文化特派员。她亲眼目睹了艺术乡建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积极影响,村民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
孙培表示,他打算邀请艺术家朋友们前来入住,让他们感受村里的氛围,这样的环境能激发他们更多的创作灵感。他指出,村民习以为常的风景和农事活动,实际上对艺术家来说,都是极具价值的创作素材。
初到此处,她便留意到,松庄村的居民总数不超过八十,其中绝大多数是年逾古稀的长者,他们在从事农业劳动之余,文化活动却颇为匮乏。
为何不邀请众人都来参加呢?居住在民宿旁边的77岁村民叶金娟,起初听闻民宿邀请众人共同绘画,她连连摆手,“这可不行,连字都不会写,怎么可能画画呢?”然而,如今叶金娟却常常主动询问,“我下午不外出,可以来画画吗?”
艺术家与村民共同创作的艺术品,更被制作成明信片、冰箱贴等文化创意产品,远销各地。“连我亲手书写的文字,竟能成为文化商品,这在我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村民李文生擅长毛笔书法,他的书法作品被印在了松阳特产“端午茶”的包装上,每当一盒茶售出,他都能获得设计费用。
不仅是本地居民。河南来的何素素在松阳县城创业已有六个寒暑,如今她也成为了这里的新居民。在她的巧手布置下,那些闲置的老屋焕发出了艺术的魅力,变成了充满美学气息的空间;村民废弃的柜子、桌子等物品也重获新生……艺术的融入让松庄村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叶根忠指出,近年以来,得益于艺术创作价值的实现,村集体收入持续提升,全村接待游客数量每年递增超过20%,2024年文化旅游收入成功跨越了500万元大关。在本年度一月的“艺术共创分享会”活动中,参与文化创意设计的村民们不仅体验了创作的乐趣,还获得了设计成果的分红。
村民们共同为艺术事业贡献力量,使得乡村文化更加繁荣。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村民们的收入也随之提升,老旧房屋也变得备受青睐,松庄村由旅游村转变为艺术村。村民们积极参与其中,精神生活也愈发充实。“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乡村建设是一条可行且效果显著的振兴之路。”叶根忠如此评价。